第1章

第一章 炭火与冰

昆明的六月总裹着层黏腻的热,老街区的青石板被晒得发烫,夏小莉却在“小粒时光”的吧台后忙得额头冒汗。铜壶里的水刚沸到合适的温度,她捏起一把深褐色的小粒咖啡豆,指尖碾开一颗,凑近鼻尖轻嗅——是普洱山场特有的焦糖香,混着点阳光晒透的木质调。

“奶奶寄的豆子就是不一样。”她小声嘀咕,将咖啡豆倒进磨豆机,沙沙的声响里,门上的风铃突然叮铃作响。

夏小莉抬头,撞进一双过分冷静的眼睛里。男人穿浅灰色衬衫,袖口挽到小臂,露出的手表是她叫不出名字的牌子。他站在门口扫了圈小店,目光掠过墙上奶奶炒咖啡的老照片,最后落在吧台上那只掉了点漆的铜手冲壶上,眉峰几不可察地蹙了下。

“一杯手冲,谢谢。”他声音像冰镇过的矿泉水,清冽得有点冷。

夏小莉麻利地称豆、研磨,动作带着股子熟稔的随性。她用手摸了摸壶壁,估摸着水温差不多了,提起壶腕倾斜,热水呈螺旋状浇在咖啡粉上,褐色的泡沫泛起又落下,空气里瞬间漫开浓郁的香气。

男人在吧台前的高脚凳坐下,视线没离开过她的动作。等夏小莉把装着琥珀色液体的白瓷杯推过去时,他没立刻喝,反而问:“水温多少?”

“差不多九十度吧。”夏小莉擦着手,“我奶奶教的,凭手感,差个一两度不要紧。”

男人拿起温度计,插进咖啡里,数字停在93。他抬眼,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:“小粒种咖啡豆密度低,最佳萃取水温是88到90度,高3度会析出过多苦味物质。而且你看这里——”他用小勺轻轻搅动杯底,“研磨度不均匀,粗的粗,细的细,萃取率会失衡。”

夏小莉的火“噌”地就上来了。这可是她奶奶传下来的手艺,在普洱老家,街坊四邻就爱喝她煮的这口“不标准”的咖啡。“先生,喝咖啡不是做实验,好喝才最重要吧?”

“好喝的标准是风味平衡。”男人放下温度计,抿了一小口,眉头皱得更紧,“确实偏苦,还有点涩。”

“你!”夏小莉气得想把杯子收回来,“我们店小,容不下您这种大人物,这杯算我送的,您请便。”

男人没动,从钱包里抽出二十块放在吧台上。“客观评价而已。”他起身时,目光又扫过那只铜壶,“情怀不能当口感,做生意不能只靠念想。”

风铃再次响起时,夏小莉对着他的背影做了个鬼脸,抓起笔在便签上写“冰块脸”三个字,狠狠贴在了吧台后面。

三天后的下午,“小粒时光”的门被两个穿西装的人推开。为首的男人亮出一份文件:“我们是‘星隅咖啡’的,计划在隔壁开店,这是消防通道的共用协议,你们得签字。”

夏小莉懵了:“消防通道?那不是我们两家后门共用的小巷子吗?凭什么要签这个?”

“协议规定,以后通道的使用权归我们主导,你们这边不能堆放杂物,营业时间也得配合我们调整。”西装男语气强硬,“我们区域负责人明天会过来,你们最好想清楚。”

夏小莉看着文件上“星隅咖啡”的logo,突然想起那个“冰块脸”——他那天闲聊时提过一句,自己是“星隅”的区域负责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