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是地球大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它涉及到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基础。
一、云的形成原理
1. 水汽蒸发与凝结
○ 云的形成首先离不开水汽。地球表面的水,如海洋、湖泊、河流以及潮湿的土壤等,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不断蒸发。水汽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,进入到大气中。
○ 随着高度的增加,大气温度逐渐降低。当上升的水汽遇到冷空气时,水汽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,水汽开始凝结。水汽凝结需要有凝结核,这些凝结核通常是微小的尘埃、盐粒或者其他气溶胶粒子。例如,海洋上空的云,其凝结核可能是海水中的盐粒。当水汽附着在这些凝结核上并达到饱和状态时,就会形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,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。
2. 空气上升运动
○ 空气的上升运动是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。主要有以下几种引起空气上升的机制:
○ 热力对流:在阳光照射下,地面受热不均。例如,陆地在白天比海洋升温快,陆地上空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,形成对流。这种对流运动可以将水汽带到高空,形成对流云,像积云就是典型的对流云,它们往往在天气晴朗、阳光强烈的白天出现,底部平坦,顶部凸起,形状像棉花堆。
○ 地形阻挡:当气流遇到山脉等地形阻挡时,空气被迫沿着山坡上升,这一过程被称为地形抬升。在山脉的迎风坡,空气上升冷却,水汽容易凝结成云。比如,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常常云雾缭绕,降水也比较丰富。
○ 锋面抬升:当冷暖空气相遇时,冷空气密度大,会插入暖空气下方,迫使暖空气沿着锋面向上爬升。在锋面附近,暖湿空气上升冷却,容易形成云系。例如,冷锋过境时,常常会带来大片的云系,随后可能会出现降雨或降雪等天气现象。
二、云的分类依据
1. 高度分类
○ 根据云底的高度,云可以分为高云、中云和低云三大类。
○ 高云:云底高度一般在6000米以上。高云主要由冰晶组成,因为在这个高度上气温很低。高云族包括卷云、卷层云和卷积云。卷云看起来像细丝状或羽毛状,往往是天气变化的先兆,有“天上钩钩云,地上雨淋淋”的说法,卷层云通常呈薄幕状,会使天空看起来有些朦胧,卷积云则是由许多小的白色云块组成,排列成鱼鳞状。
○ 中云:云底高度在2000 - 6000米之间。中云主要由水滴和冰晶混合组成。中云族包括高层云和高积云。高层云呈灰白色的幕状,常常覆盖大片天空,使天空变得阴暗。高积云是由许多白色或灰色的小云块组成,排列比较整齐,像田地里的羊群一样。
○ 低云:云底高度在2000米以下。低云主要由水滴组成。低云族包括层云、层积云和雨层云。层云是低而均匀的云层,像雾一样笼罩着大地,层积云是由块状、片状或球状的云块组成,排列比较松散,雨层云是一种灰暗的、布满天空的云层,往往会带来持续的降雨或降雪。
2. 外观和结构分类
○ 除了高度分类外,云还可以根据外观和结构进行分类。
○ 例如,积状云是垂直发展的云,它是由于空气对流上升形成的,像前面提到的积云,还有发展得更为强烈的积雨云。积雨云是一种高大而浓厚的云,顶部可以伸展到对流层顶,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对流天气,如雷暴、暴雨、冰雹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