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回家
因为自己家乡的发展不是很好,许许多多的满怀对未来期望的年轻人都背井离乡,去往大城市谋机遇、谋生活,谋未来。但是,每年的过年,他们都会回到家中,赏烟火,享团圆。
我小的时候就是随父母出去外地打工,一开始不懂得过年的那种气氛带来的感受,慢慢的等时间久了,才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难得可贵,可能很多的东西不会在回来。
记得当时高铁不是很发达,我们当时回老家都是搭乘各种颜色类型的火车。火车很慢,穿行在一块块田野、一片片树林、一座座山,一条条河流之中,但是这也消灭不了归家游子内心中的激动。
“来,小心呦,注意脚下,小朋友!”接站的工作人员关心的话语这时就会从耳边传来,不知道为什么,听到他一口客家话,有种莫名的亲切感,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,反正在外面的日子,没有听到过家乡的方言,有点不是很习惯,感觉非常的陌生啊!
“老板,去哪里?搭车吗??”,出了火车站的出站口之后,你就不可避免的听到拉客师傅的询问声,当时我们那边三马是非常多的,就是那种红色的三轮车,你站在大街上放眼望去,车来车往的,都是他们的身影。哈哈哈这一点也不奇怪。
一般到了这时,我们就会砍一下价,”少点得磨得,你磨得,我们跟其他人了“,这时这些三马师傅会忧郁,会再坚持一下,但看到我家长那坚定的眼神,又忧郁了一下哈哈。”你们的行李bun涯,跟涯hong车“,师傅还是妥协了,自己会在那里嘀咕几句,这时候砍价就是成功了,老乡也是要砍一下价的哈。
回头望了望这小小的但承担重要任务的火车站,看着这坐着飞驰在街上的三马,当时的我还不知道,在久别了一段时间之后,它俩正在慢慢淡出我们这个小县城之中,成为历史。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将会是一个大大的动车站和四轮驱动的滴滴车。而我们这段经历也属于一种不能再来的回忆。
感觉每次回到小县城都是快天亮的时候,那种周围环境朦朦胧胧的感觉,谁懂?很多卖菜的老奶奶、老爷爷就会早早的出门布置一下自己的小摊。因为当时的农村晚上很少活动,所以老一辈的人都会休息的很早,第二天起的也很早,这其实也很健康。
路是泥泞的颠簸的那个时候,在三马上面感觉就像是坐摇摇车,师傅也在猛猛的踩,这种感觉后来的人肯定是体会不到的,以后路都修了,三马都给裁出大部队了,还有谁?
在我们这,早上也是经常嗦粉的哇,入乡随俗是这个道理,你不知道下车之后嗦粉的我狼吞虎咽真是没谁了,不过那一大块扣肉下肚,真是爽哉!脑海里总有那么一个想法:“老板,再来一碗,嘻嘻”。
我们吃完早餐之后,要搭乘联系县城与乡镇的重要的一个交通工具——班车,就是客运汽车。临近过年了,人也是非常多的啊,上车都是大包小包的,座位真的很难抢到,只能挤挤了。怎么说呢,班车是非常好的,不仅能载客,还能帮忙运输一些县城送往乡镇的急需用品,那叫一个好!
因为当时乡道实在没有修缮,一路上颠簸也是不可避免的,看着那些大包小包的行李随着客运汽车在摇摆,我竟然也忘记自己的状态了,真的就融为了一体,在跳舞一样,闹着玩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