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我们第三次在图书馆见面。
自从在群里聊开,又在现实中认了脸,网上的对话就渐渐跳出了那个群聊框。你会私下发给我一张拍糊了的晚霞,说“刚从图书馆出来看到的”;我会把错得一塌糊涂的物理卷子拍给他,吐槽“这题是人做的吗”。
聊天记录像滚雪球一样越堆越厚,从学习聊到喜欢的乐队,从家门口的小吃摊聊到夏天要不要剪短发。你说话总是慢悠悠的,带点恰到好处的停顿,哪怕是发文字,都像是能听见你温和的语气。
可现实里见面时,我们反而话少。大多时候是在图书馆各自做题,偶尔抬头说上一两句,关于某道题的解法,或者窗外突然飞过的一群鸽子。
但那种沉默一点也不尴尬。就像冰美式里的冰块慢慢融化,凉意一点点渗进心里,安静又妥帖。
变化是从五月开始的。
班主任在班会上敲着黑板,说“高一升高二是关键期,你们现在的每一分努力都决定着未来的方向”。紧接着,作业量翻了倍,晚自习延长了一个小时,连周末都被各种模拟考填得满满当当。
我成了学校里最常见的那种学生——早上六点半冲进教室,晚上十点半拖着书包走出校门,中间除了吃饭和短暂的休息,眼睛几乎没离开过书本和试卷。
手机被调成了静音,塞进书包最深处。偶尔在课间匆忙拿出来看一眼,屏幕上大多是班级群的通知,或者爸妈发来的“记得吃饭”。
和你的聊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