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

一、课桌下的耳机

林小满第一次把耳机线从校服袖口穿过去时,指尖还在发颤。

磨掉了漆的银色MP3藏在桌肚里,屏幕亮着——专辑封面是两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,一个歪头弹吉他,另一个侧耳听着,睫毛在镜头下投出细碎的影。

讲台上班主任讲着二次函数,她的笔尖在草稿纸上画着不成形的音符。

《同桌的你》的前奏漫出来,陆衍的嗓音带着少年气的沙,林绛的和声像浸了水的月光,缠在一起钻进耳朵里。

“这谁啊?”后桌男生用笔戳她后背,“听得那么入迷。”

“陆衍和林绛。”小满把音量调小些,耳朵尖发烫,“演《青葱记事》的,就是学霸总帮学渣补数学那剧。”

男生哦了一声:“我姐天天追,说他俩在颁奖礼上牵手了,叫什么‘衍绛szd’。”

小满的耳朵尖热起来。她昨天刚在超话学会这个词,还偷偷改了网名叫“满船清梦压衍绛”。

MP3里的歌放到副歌,陆衍的声音带着少年气的沙哑,林绛的和声像浸了水的月光,她忽然觉得,数学课也没那么难熬了。

放学路上,她看到文具店的海报栏里贴着沈清辞和林漾的剧照。

穿蓝白校服的少年站在黑板前,指尖敲着错题本,阳光落在他发梢。

小满掏出攒了三天的零花钱,买了本同款错题本,封面上用荧光笔写着:“要像沈清辞一样厉害,也要像林漾一样勇敢。”

二、宿舍夜谈的主角

“听说了吗?《青葱记事》要翻拍,资方想塞流量明星,被衍绛的老员工怼回去了,说‘陆导原话:戏比天大,谁都不能瞎改’。”

“我妈昨天还跟我抢电视呢,说沈清辞像她们当年的班长,连递粉笔的姿势都一样。”

林小满抱着笔记本电脑,正在剪两人的混剪。素材里,三十岁的陆衍在颁奖礼上说“感谢我最重要的人”,台下林绛的笑像偷藏了星光;四十岁的他们在海边散步,牵着手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。弹幕刷得飞快:

【从校服到婚纱,这才是内娱天花板吧】

【今天也是为衍绛爱情流泪的一天(X_X)】

【谁还没试过用《岁月情书》当BGM?我表姐结婚就用的这个】

她的手指顿在键盘上。她想起昨天去面试实习时,HR看到简历上“擅长视频剪辑”,笑着说:“我们部门好多姑娘学剪辑,都是为了剪陆导和林先生的视频呢。”

窗外的梧桐叶飘进窗台,她忽然觉得,自己追的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。他们像住在隔壁的长辈,用一部部作品告诉她:认真生活的人会发光,认真相爱的人永远年轻。

三、育儿嫂手机里的剧

小满给女儿换尿布时,总能听见育儿嫂张姐的手机在响。屏幕上,沈清辞正帮林漾整理歪掉的领带,指尖轻轻一挑,动作自然得像做了千百回。

“张姐又在看《青葱记事》啊?”她笑着问。

“可不是嘛,”张姐熟练地哄着怀里的婴儿,眼神没离开屏幕,“这剧播了十几年,我儿子上中学时追,现在我带的宝宝妈妈也追。你看这俩孩子,待人处事让人舒服,感情也真,不像现在有些剧,吵吵闹闹的。”

小满低头亲了亲女儿的额头。小家伙正抓着她的衣角,眼睛亮晶晶的,像极了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林绛的自己。

周末和丈夫逛超市,货架上的酸奶印着“老地方”的歌词——那是陆衍和林绛五十岁时发的合唱曲,旋律里全是岁月的暖。丈夫拿起一盒:“你以前总说,等我们老了,也要像他们一样去冰岛看极光。”

小满的心跳漏了一拍。她想起大学时在超话里写的愿望,原来真的有人会把你的随口一说记在心上。

手机弹出推送,是衍绛娱乐的新综艺,请了几对素人情侣复刻陆衍和林绛的经典桥段。评论区里有人说“消费情怀”,更多人却在刷:

【不是消费,是传承啊】

【当年因为他们敢跟家里出柜的,现在孩子都打酱油了】

【衍绛的意义,就是告诉我们爱有千万种样子】

她给女儿拍了张照片,背景是电视里正在播放的《青葱记事》片段。配文写:“长大后,我也成了追光的人。”

四、广场舞伴奏里的歌

孙子把平板电脑递过来时,小满的老花镜滑到了鼻尖。

屏幕上是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,坐在海边的礁石上,陆衍举着相机,林绛对着镜头笑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夕阳。配文是“衍绛的退休生活”最新更新:“今天风浪大,没钓到鱼,但拍到了最好看的人。”

“奶奶,他们是谁啊?”孙子咬着棒棒糖问。

“是很厉害的人哦。”小满调整了一下老花镜,手指轻轻划过屏幕,“他们让很多人相信,努力就能做成想做的事,认真爱就能等到对的人。”

窗外传来广场舞的音乐,是《同桌的你》的remix版。领舞的李阿姨以前总说,当年就是听着这首歌,鼓起勇气向现在的老伴表的白。

手机震动了一下,是大学宿舍群的消息。

当年一起追《青葱记事》的姐妹们,现在都成了带孙子的老太太,还在群里分享衍绛的最新动态:

【今天整理旧物,翻到当年去签售会的票根了】

【我家老头子昨天还说,陆导拍的戏比现在那些乱七八糟的好看多了】

【还记得我们当年说要当衍绛的‘千年老粉’吗?看来是做到了】

小满笑了,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,像藏着无数个温柔的故事。

她抬起头,看向天边的晚霞,忽然觉得,陆衍和林绛就像两颗永远亮着的星星。

他们不必知道,有个叫林小满的普通女孩,因为他们,把日子过得认真又热烈;他们也不必知道,自己早已不是简单的名字,而是成了一种符号,刻在一代人的青春里,提醒着后来者:

要像他们一样,活得清醒,爱得尽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