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便条指向何处?真相又是什么?

陈哲锐利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书房的每一个角落。最终,定格在那张红木书桌一角的老式绿色玻璃台灯上。这是盏八十年代的拉绳灯,款式古旧,黄铜灯座厚重,与书房整体简约的风格略显不搭。

更奇怪的是,台灯上竟然有三条灯绳。是某种现代仿古的产物吗?中间的按钮又是什么?

他走近细看。

灯罩是乳白色的玻璃,似乎有些年头了,透着一股温润的光泽。

他尝试性地轻轻拉了一下红色灯绳。

“咔嗒。”

一声清晰、干脆的机械声响从灯头内部传来,像是某个精密的齿轮被拨动了一格。但灯没有亮。

他又依次拉动了蓝色和绿色灯绳。

“咔嗒。”

“咔嗒。”

同样清脆的机械声,同样没有带来丝毫光明。

他又按了一下中间的按钮。就又听到一阵“咔哒”声,看起来,刚刚拉绳的操作让什么东西转动了,而这个按钮像是一个复原键。

他可以确定,在进门时他就拉上了电闸,并且室内通电正常。很明显,这盏台灯,就是李卫东留给他的谜题。

他伸出手,尝试着握住灯座,企图将它拎起,却发现这盏灯竟然是固定在厚重的实木桌子上的。

“有趣。”陈哲喃喃自语。他凑近了,歪头从灯罩的下方向上望去。

在灯罩内部,他勉强能辨认出某种金属质地的东西。

他把灯罩倾斜到一个角度,终于看清了——灯罩内侧的金属支架上,固定着三个小巧的、可以旋转的黄铜圆盘,每个圆盘边缘都清晰地刻着一圈罗马数字,从Ⅰ到 Ⅻ,而每个圆盘上还有一根指针。

三份遗嘱?三根灯绳?三个圆盘?

他的大脑飞速运转。李卫东是机械工程师,他设计的机关必然符合机械原理。三根绳子,拉动时有清晰的齿轮声,说明它们分别控制着不同的传动装置。灯不亮,意味着需要某种特定的“组合”才能接通电路,而这个组合,很可能就对应那三个罗马数字盘。

但密码是什么?生日?纪念日?

他尝试了李卫东的生日、他妻子的生日、他们的结婚纪念日、李明远的生日。

分别拉着绳子将三个圆盘转到对应的数字上。

“咔嗒咔嗒咔嗒——”

齿轮响动,但灯依然顽固地保持黑暗。

“究竟是什么?”

突然,他灵光一现,想起遗嘱中反复出现的那个日期——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五日。

“815”

陈哲再次转动圆盘转到对应的数字上。

03

然而,奇迹并没有发生。

“不对,我的思路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,明明已经知道李老先生是一名优秀的机械工程师,我为什么还会陷入如此简单的思维中?”

他需要更了解这个机制。他再次仔细观察那三根灯绳,注意到它们绷紧的程度略有不同,拉动时所需的力度也有细微差别。红色最沉,绿色最轻。

一个念头划过脑海:齿轮比!不同的力度可能意味着齿轮的齿数不同!那么需要转动的圈数必然不同。

他抓起那本《机械原理》,快速的翻找着。

“三份遗嘱......三根灯绳......三个齿轮......谎言囿于黑暗......真相身处光明......如果说“光明”就是指的这盏灯......那么......等等,好像还有什么被我忽略的细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