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郭贵耀郑重其事地说:“俺闺女叫‘念安’,俺希望咱们能赶快赶走小鬼子,孩子们都能在平安的岁月里长大。”

几人听到这名字,都使劲点了点头。这是全村人共同的期盼。

念安的名字定下没几天,天牛庙村就迎来了秋收的难题——有逃难的村民带来消息:鬼子的粮队正往这边来,沿途各村的粮食要么被抢,要么被鬼子强行征走,连种粮都没剩下。

消息传到封大脚家时,宁苏苏正帮左兰芝给念安缝小棉袄。郭贵耀手里的锄头“当啷”掉在地上,脸色瞬间沉了:“这狗娘养的鬼子,刚收的麦子要是被他们抢走,咱冬天吃啥?明年开春拿啥种地?”

封大脚捏着土枪的枪管,指节泛白:“俺听说邻村的老王头,为了护着粮缸,被鬼子用刺刀挑了。咱不能让他们得逞!”

宁绣绣端着刚蒸好的窝头走进来,把盘子往桌上一放:“俺看不如这样——咱把麦子烧了,也不留给鬼子!烧了咱还有野菜能凑活,要是被他们抢了,咱不仅没吃的,还得看着他们用咱的麦子养着枪杆子打中国人!”

这话一出,屋里瞬间静了。左兰芝手里的针线停在半空,眼神复杂:“烧了……那可是咱全村人半年的指望啊。”她这辈子在费家守过粮、管过账,知道粮食对庄户人的分量,可一想到鬼子拿着抢来的麦子害更多人,她又咬了咬牙,“烧!总比让鬼子拿去造孽强!”

地边,大家都拿着火把,一脸严肃。

宁苏苏接过郭贵耀递来的火把,深吸一口气,随着大脚一声令下,火把往地里一抛。火苗顺着煤油迅速蔓延,她甚至能听见麦粒在高温下爆裂的“噼啪”声,像极了前世毒粥入喉时的灼痛,可这次,她没有退缩。

霎时间,红光漫天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虽然黑烟还在飘,可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绝望,反而透着一股韧劲儿。

郭贵耀走到宁苏苏身边,把她的手攥在自己手里,掌心粗糙却温暖:“苏苏,别愁。冬天咱就挖野菜、晒红薯干,开春咱再种新的麦子。只要咱一家人在一起,只要村里的人都在,啥困难都能扛过去。”

宁苏苏看着他,又看了看远处地窖口,念安正被大脚娘抱着,小脑袋靠在老人怀里,睡得安稳。她点了点头,眼泪却掉了下来,这次不是因为害怕,而是因为感动——这一世,她不仅救了自己和左兰芝,还和乡亲们一起守住了家园,守住了比粮食更重要的骨气。

当晚,村里的大槐树下燃起了篝火。村民们把仅存的红薯和土豆放在火里烤,虽然没有麦子,可烤红薯的香味还是飘了满村。左兰芝给孩子们讲她年轻时绣过的帕子,宁绣绣教孩子们念“国家”“家园”,银子坐在篝火边,笑着看孩子们,封大脚和郭贵耀则在一旁商量着,明天就去山里挖野菜,再编些竹筐拿到镇上换粮种。

宁苏苏抱着念安,靠在郭贵耀身边。念安醒了,小手动了动,似乎闻到了烤红薯的香味。宁苏苏轻轻拍着她的背,轻声说:“念安,别怕。麦子烧了,可咱的家还在,咱的人还在。等你长大了,就能看到没有鬼子的日子,就能吃上咱自己种的新麦子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