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系统的话让我瞬间清醒。科举?这可是古代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。虽然我是历史系毕业,但古代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、八股文,我根本一窍不通啊!而且只有一个月时间,这也太赶了。

“001,你这不是为难我吗?我连八股文的格式都不知道,怎么考乡试?”

“宿主无需担心。系统商城虽未解锁,但可提供免费的‘科举入门大礼包’,包含《大靖科举考试大纲》《近三十年乡试真题解析》《八股文写作技巧》等资料。此外,宿主可通过完成日常任务获取临时积分,兑换短期知识加成。”

听到有帮助,我松了口气。不管多难,为了活下去,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,科举这条路必须走下去。

接下来的几天,我一边调理身体,一边疯狂吸收系统提供的科举资料。李明轩的记忆里有一些基础的儒家知识,再加上系统资料里详细的解析,我渐渐摸透了八股文的套路。所谓 “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”,其实就像现代考试的作文模板,只要掌握技巧,再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,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并不难。

为了快速提升体质,我还每天早上起来跑步。虽然刚开始跑几百米就气喘吁吁,但在系统 “每日运动任务”(奖励 10 积分)的激励下,坚持了半个月后,身体明显好了很多,面板上的体质也从 5 涨到了 6。

第二章 青州乡试,初露锋芒

转眼到了乡试的日子。青州府离青阳县有一百多里路,我提前两天就出发了。靠着给人抄书攒下的几两银子,雇了一辆驴车,颠簸了两天才到青州城。

乡试考场设在青州府贡院,门口挤满了来自各州县的考生,大多穿着青布长衫,手里提着考篮,里面装着笔墨纸砚、干粮和被褥。我跟着人流排队,经过严格的搜身(防止夹带)后,进入了贡院。

我的考号是 “天字七号”,考场是一个不到两平米的小格子间,里面只有一张桌子、一把椅子和一个简陋的木板床。考生要在里面待上三天两夜,吃喝拉撒都在里面,条件十分艰苦。

第一天考的试 “四书” 义。题目是 “子曰: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’” 看到题目,我心里暗喜。这句话我太熟悉了,现代课本里都有。按照八股文的格式,我先破题:“学乃立身之本,习为致用之方,二者相济,方得真乐。” 接着承题、起讲,然后在起股、中股部分,结合大靖王朝的教育现状,提出 “兴办义学、普及基础教育” 的观点,最后束股总结。

写的时候,我特意用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比喻,比如把 “学习” 比作 “磨剑”,把 “实践” 比作 “亮剑”,既符合儒家思想,又不失新意。写完后,我通读了一遍,觉得逻辑清晰、文采尚可,应该能拿到不错的分数。

第二天考的试 “五经” 义,其中有一道题是关于《尚书・禹贡》的,要求分析古代治水经验对当今的启示。这可正中我的下怀!我可是理工出身,对水利知识多少有些了解。

我先引用《禹贡》里 “疏川导滞,钟水丰物” 的记载,然后结合现代水利学中的 “疏导法”,提出了 “兴修水库、疏通河道、加固堤坝” 三位一体的治水方案。还详细写了如何根据地形选择水库选址,如何计算河道坡度以加快水流速度,甚至提到了用石灰石和黏土混合制作水泥来加固堤坝(虽然现在还造不出来,但可以先提出理论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