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的电话铃声从未带来过好消息,尤其是当来电显示是一串乱码时。林默按下接听键,电话那头传来十年前去世的妹妹的声音:“哥,门已经开了,他们都在里面...”
1. 异常信号
林默第一次注意到那扇门,是在2023年一个闷热的夏夜。
作为国家天文台射电望远镜阵列的助理研究员,他本该专注于分析天鹅座X-1的黑洞数据,而不是在数据库里漫无目的地浏览。然而一阵突如其来的头痛打断了他的工作,那种感觉像是有人用冰锥刺穿了他的太阳穴。
“又来了。”林默喃喃自语,伸手去摸抽屉里的止痛药。这种莫名其妙的头痛已经持续两周,医院检查全部正常,最后医生只是建议他“减轻工作压力”。
吞下药片后,他无意间瞥见监控屏幕上的异常信号。那不是任何已知的天体信号,也不是地球上常见的干扰源。信号极其微弱,频率却在不断变化,仿佛有生命一般。
出于职业习惯,林默开始追踪信号源。他原本预期信号来自深空,或许是什么新发现的中子星。结果令他大吃一惊——信号源竟然位于北京市区内,距离天文台不到十五公里。
更奇怪的是,信号特征与他七年前读过的一篇论文描述高度吻合。那篇论文由加州理工学院一位名誉扫地的天体物理学家撰写,声称检测到“多元宇宙干涉现象”,当时被学术界嗤之以鼻。
“不可能。”林默皱紧眉头,重新校准设备再次检测。结果依旧。
信号源精确定位在一栋废弃多年的纺织厂厂房内。
第二天傍晚,林默带着便携式探测设备来到了那座破旧厂房前。夕阳西下,残破的窗户像一只只黑洞洞的眼睛,冷漠地注视着不速之客。厂房大门被生锈的锁链缠绕,但旁边一扇侧门虚掩着,仿佛刚刚有人进去过。
“有人吗?”林默推开门,手电光柱划破昏暗 。
厂房内部比想象中更加破败,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和金属腐蚀的气息。满地都是碎玻璃和丢弃的废料,高大的织布机像一具具巨兽骨架静立在阴影中。
检测仪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。信号源就在附近,强度远超林默的预期。
他跟随着信号最强方向,来到厂房最深处的一面墙前。墙上覆盖着大片霉菌,但仍然能辨认出曾经的颜色——一种不自然的鲜红色。
就在林默准备取样时,他的手无意间触碰到墙面。原本应该坚固的墙壁突然泛起涟漪,像水面被投入石子般荡漾开来。
“什么鬼东西?”他猛地缩回手,墙壁又恢复原状。
犹豫片刻,林默再次伸出手。这次他的手指毫无阻碍地穿透了墙面,一种温暖的刺痛感从指尖蔓延至全身。心跳加速,但他没有退缩,反而向前迈了一步。
整个人穿过了墙壁。
2. 另一侧
穿过墙壁的瞬间,林默感到一阵天旋地转,仿佛被卷入漩涡又猛地抛出。等他恢复平衡,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。
不再是破败的厂房,而是一条整洁的走廊。墙壁是柔和的乳白色,散发着微弱光芒,取代了电灯照明。空气中有一种陌生的气味,像是臭氧混合了某种香料。
走廊两侧排列着门,各式各样的门——古朴的木门、现代化的金属门、甚至有一扇像是用光线编织而成的门。每扇门上都刻有奇怪的符号,似乎是一种未知的文字系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