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段时间,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。像一具行尸走肉,每天机械地做题、背诵、考试,不敢与任何人对视,害怕从别人眼中看到嘲笑和议论。
直到那天,在我觉得快要被彻底淹没的时候,我又看到了他。他站在走廊的尽头,我们班教室的门外,隔着一段距离,对着我的方向,露出了一个微笑。
那一刻,仿佛有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,穿透了我灰暗窒息的世界。我像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样,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微笑。
我以为那是鼓励,是默契,是无声的支持和理解。后来我才可悲地明白,那或许只是他习惯性的表情,或者是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礼貌性微笑,甚至……可能只是对我的嘲笑。
4
四月的一个午后,空气已经开始变得粘稠。我作为学习委员,抱着一摞作业本送往教师办公室。
在办公室门口的公告墙上,贴着最新一次的年级前十名成绩单和他们的理想大学。我的目光几乎是本能地搜寻着,瞬间就找到了那个名字——陈嘉澍,高居第二。旁边清晰地标注着他的理想:复旦大学。
我的心跳漏了一拍。我知道,以他稳定优异的成绩,这对他来说并非难事。我真心地欣赏他,他是一个清醒、有目标、并为之稳步前进的人。相比之下,我却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和标签里,连梦想都像是借来的。
从那天起,我像是被注入了新的动力,比之前更加拼命地学习。复旦——这个原本与我无关的两个字,因为和他产生了关联,忽然变成了黑暗中的灯塔,照亮了我前行的路。我想向他靠近,我想和他站在同一个地方,看同样的风景。这成了我支撑下去的全部信念。
高三备考真的很苦,很苦。每天凌晨睡,六点起,咖啡一杯接一杯,试卷一套接一套,仿佛永远没有尽头。但每次想到他,想到那个或许可能存在的、共同的未来,心里就会泛起一丝卑微的甜蜜。我把他当成了我在题海深渊里唯一的救命稻草,枯燥痛苦的高三生涯中,唯一可见的光。
在疲惫不堪的深夜,我会允许自己短暂地沉溺在幻想里:在大学校园里,我们或许会在某个洒满阳光的图书馆角落偶然相遇;会在秋天的梧桐树下并肩散步,讨论着课堂上有趣的内容;会在某个月色如水的夜晚,他终于牵起我的手……
这些虚幻的泡泡,支撑着我度过了一个个几乎要崩溃的日夜。我拼了命地学习,偶尔想到他,心里便又多生出几分坚持下去的欢喜。
五月的模拟考成绩公布,我破天荒地进入了年级前二十。班主任在班上点名表扬了我,说我“迷途知返,知耻后勇,进步显著”。同学们投来惊讶和羡慕的目光,但没有人知道,我所有努力的动力,几乎全部来自于那个想要与之比肩的名字。
终于,在六月灼人的热浪和无处不在的蝉鸣中,我熬来了高考。
考场外,家长们焦虑地等待着,手里的扇子摇得呼呼作响。我深吸一口气,走进考场前,下意识地在人群中寻找那个身影。
我找到了。他正和几个男生谈笑风生,神情轻松而自信,仿佛这只是无数次模拟考中的一次。仿佛感应到我的目光,他忽然转过头来,视线与我相遇。他微微顿了一下,然后对着我,轻轻点了点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