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知夏拿起外婆的日记,翻到有修藤椅的那一页,上面写着:“修旧藤椅,先看编法(大多是‘人’字编或‘回’字编),拆断篾时要小心,别弄坏好的藤条,换新篾时要跟原来的编法对齐,编完后用热水烫一下,藤条会更紧实。”下面还画了个小图,标着“人”字编的步骤。

她照着外婆的方法,先把藤椅座面断的藤条拆下来。拆的时候很小心,生怕把好的藤条弄断,拆了半个多小时,才把断篾拆干净。然后她选了根新藤,用藤刀慢慢劈篾——这次她没急着用力,而是先摸了摸藤条的纹理,顺着纹理劈,果然,劈出来的篾均匀多了。

接下来是编座面。她按照“人”字编的方法,把新篾一根一根编进去。刚开始的时候,编得歪歪扭扭的,新篾和旧篾总对不上,她就拆了重编,拆了三次,手指被藤条扎得通红,才终于编得有点样子。

编完后,她烧了壶热水,用毛巾蘸着热水,轻轻擦在座面上。热水一烫,藤条果然收紧了,座面也变得紧实起来。

“成了!”知夏高兴得跳了起来,张阿婆走过来,看着藤椅,笑了:“像你外婆的手艺,有股子较真劲。”

第二天早上,知夏把修好的藤椅送到陈叔家。陈叔拿着藤椅,翻来覆去地看,眼睛都亮了:“修得好!修得好!跟原来一模一样!知夏,你这孩子,没白跟你外婆长大!”他从抽屉里拿出个布包,里面是二十块钱,“这是修椅子的钱,你别嫌少。”

知夏推辞着:“陈叔,不用钱,您拿着吧。”

“那怎么行?”陈叔把钱塞到她手里,“你外婆编东西从不白要别人的钱,但也不多要,说够买藤条就行。你得听你外婆的,这是规矩。”

知夏攥着那二十块钱,心里暖暖的。她想起外婆以前总说,规矩不能破,手艺不能丢。现在她才懂,这规矩里,藏着的是对手艺的尊重,对别人的用心。

从那天起,知夏每天都泡在藤编铺里。她把外婆的日记翻了一遍又一遍,把里面的藤编技法和故事都记在心里。她开始学着编简单的小玩意儿,先是编藤编杯垫,然后是藤编花篮,再是藤编小筐。

刚开始的时候,编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尽如人意:杯垫编得歪歪扭扭,花篮的提手不对称,小筐的底不平整。可她没放弃,每天都练到手指发酸。手上被藤条扎出的小口子,结了痂又被扎破,慢慢也磨出了薄茧,就像外婆当年一样。

街坊邻居知道她在学藤编,都很支持她。张阿婆每天都会送碗热乎的饭菜过来,说:“知夏,多吃点,有力气编藤编。”陈叔经常来铺子里,教她怎么选藤条:“青藤要选三年生的,太嫩的容易断,太老的太硬,不好编;编细活要用黄藤,纹理细,编出来好看。”

有天下午,一个穿碎花裙的年轻女孩走进铺子里,手里拿着张照片,照片上是个藤编娃娃,娃娃的裙子是用细藤条编的,手里还抱着个小藤编苹果。“请问,这里能编这个藤编娃娃吗?”女孩问,声音有点怯生生的,“这是我妈妈生前给我编的,去年搬家时弄丢了,我想编个一模一样的,留个念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