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回到知青点,我们累得倒在炕上就不想起来。王芳揉着酸痛的胳膊,说:“这农活也太累了,我现在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了。”

我笑了笑,说:“慢慢就习惯了,咱们既然来了,就不能怕苦。”

晚上,我们烧了炕,屋子里终于暖和了一些。我们围坐在炕边,听男知青们讲他们在学校的趣事,讲北京的变化。虽然大家都很想家,但在这样的氛围里,心里却充满了温暖。

接下来的日子,我们每天都跟着村民们一起下地干活,挖土豆、割玉米、积肥,虽然很累,但我们都在慢慢适应。赵队长对我们很照顾,知道我们城里来的孩子没干过农活,总是把轻松一点的活分给我们;李大娘也经常给我们送些吃的,有时候是几个鸡蛋,有时候是一块咸菜,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东西,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

当然,知青点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有一次,我们因为不会烧炕,把炕烧得太热,把铺在炕上的稻草都烧着了,幸好发现得及时,才没有酿成大祸。赵队长虽然批评了我们,但还是帮我们重新铺了炕,还教我们怎么烧炕才不会出事。

还有一次,王芳因为想家,偷偷哭了起来,被村里的一个大妈看到了。大妈不仅没有批评她,还坐在她身边,跟她讲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,安慰她。大妈说:“孩子,谁不想家啊?我年轻的时候,也离开家,去很远的地方干活,可只要心里有盼头,再苦的日子也能熬过去。”

听着大妈的话,王芳渐渐停止了哭泣。我知道,在这个陌生的地方,我们不仅要学会适应艰苦的生活,还要学会互相鼓励,互相支持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我们渐渐适应了知青点的生活。我们学会了烧炕、做饭、干农活,学会了在寒冷的冬天里寻找温暖,学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乐观。我们和村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,他们不再把我们当成外来的知青,而是当成了家人。

我知道,虽然回家的路还很遥远,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,就一定能等到那一天。而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日子,也会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。

第三章 田埂上的情愫

1971年的春天,红旗生产大队的地里终于有了绿色。小麦冒出了嫩芽,玉米也种进了土里,整个村子都充满了生机。我和王芳已经在知青点待了一年多,皮肤晒黑了,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,可眼神却比以前更加坚定。

这一年多来,我们跟着村民们一起下地干活,一起参加村里的活动,对这里的感情也越来越深。我最喜欢的,是傍晚的时候,坐在田埂上,看着夕阳把天空染成金黄色,听着村里的孩子们在田埂上打闹,闻着泥土的清香,心里格外平静。

这天傍晚,我干完活,正坐在田埂上休息,突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。我回头一看,是村里的男青年张强。张强比我大两岁,是村里的劳动能手,长得高大帅气,为人正直,村里很多姑娘都喜欢他。

“林晚秋,你怎么一个人坐在这儿?”张强走到我身边,递给我一个水壶,“喝口水吧,今天太阳大,肯定渴了。”

我接过水壶,说了声谢谢。张强在我身边坐下,看着远处的田野,说:“这麦子长得真好,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