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“家长,稍等——”
“我叫个翻译!”
林薇转身冲进教室,一把拽出一个学生。
你是不是以为她出国了?
不,她连省都没出。
她只是从湖南的一个角落,来到了另一个更陌生的角落。
而湖南,正是那个“十里不同音”的语言迷宫。
故事得从大学毕业说起。
她们寝室六人,来自长沙、娄底、永州、益阳、衡阳,还有她自己——湘西凤凰。刚入学时,大家各说各话,仿佛一场没有翻译的联合国会议。
后来才发现:想沟通,先得统一语言。
于是,一句老话成了她们的生存信条:“学好普通话,走遍天下都不怕。”
四年下来,寝室里每个人都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——包括林薇。
如果说,普通话是她披上的铠甲,那英语就是她始终补不上的软肋。
她考了三次,才终于把四级踩线拿下。
在这片“方言—普通话—英语”三重夹击的语言战场里,她的口语,永远卡在喉咙里——
说!不!出!口!
可偏偏,她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。
而她的学校,不过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。
去证券交易所?想都别想。
除非你爸是行长,或者家里有矿。
而她……只有一座还没冒青烟的祖坟。
记忆里,父母卖牛供她上高中的画面还清晰如昨。
林薇骨子里要强,大学期间便靠兼职和暑假打工,挣自己的生活费。
所以,毕业后的一切,只能靠自己。
那我的优势是什么?
是普通话。
整整四年,她在寝室里练得比从小学到高中加起来还多。
普通话等级考试,她拿了二级甲等——
在湖南这个“塑料普通话”泛滥的省份,已算出类拔萃。
可这水平,离播音员还差十万八千里。
真正让她锁定职业方向的,是另一张证书:教师资格证。
中等偏上的普通话,加上教师资格证,出路一下子清晰了——
去当老师。
考编?
想都别想!
非师范出身,专业也不对口,她只能退而求其次:私立学校。
校园招聘的最后一天,她在体育馆投出人生第一份简历——
株洲某县的一所私立学校:育才学校。
就这样,在大学的最后两个月,她踏上了前往株洲的实习之路。
林薇揣着她的二甲证书,一头扎进了育才学校的方言丛林。
她不知道的是——
在这里,普通话,也可能不够用。
她把学生小唐推到电话前,自己退后半步,专心做好一个旁听者。
电话那头,传来小刘妈妈的声音——
一串密集、滚烫、带着金属质感的音节喷涌而出:
> “哎呀老师啊,小刘今天是不是又冒认真听课咯?他爸昨晚还讲哒,要是再考不及格,暑假莫想碰手机!……哎,他小时候乖得很咧,自从转学过来,话都讲不赢别个,越来越闷哒……”
林薇的耳朵像被扔进了高速搅拌机。
她瞪大眼睛,嘴唇微动,脑中瞬间弹出一张虚拟的“方言解码表”——那是她大学四年炼成的生存技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