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她开始在记忆中疯狂检索:

- 长沙的阿娟说过:“冒”=“没有”,“讲哒”=“说了”——破译成功!

- 娄底的芳芳提过:“别个”=“别人”——OK,第三个词也对上了!

- 衡阳的小胡总说:“闷哒”=“变沉默了”——这个好像也成立?

她刚松一口气,以为自己快成了“方言特工”,

可接下来的一串话,像一堵突然竖起的砖墙:

> “……他班主任是不是那个新来的林老师?策不策?凶不凶?莫要像上个学校那个张老师,一天到黑‘嘎嘎’‘嘎嘎’,讲又讲不清,搞得崽脑壳都大哒!”

“策不策?”

“嘎嘎?”

“脑壳都大哒?”——这个她知道,是“头疼”的意思。

可“策”呢?

衡阳话里,“策”是“开玩笑”;

长沙话里,“策”是“忽悠”;

可在这里,是“严厉”?“和蔼”?还是“教学水平”?

至于“嘎嘎”……

凤凰话里是“外婆”,娄底话是“废话”,

可家长说“讲又讲不清”,显然不是在骂老师是外婆。

她站在那里,额头沁出细汗。

她能说一口二甲的普通话,能背《国际贸易实务》,能用Excel算出三年盈亏平衡点——

可此刻,她像个被拔掉网线的AI,面对最日常的母语,彻底宕机。

她终于明白了什么叫“十里不同音”。

不是修辞,是物理现实。

她看着学生小唐给她复述家长的话,声音清脆,毫无障碍。

那一刻,林薇不是老师,而是那个听不懂“外语”的外来者。

她终于轻声对电话说:

“阿姨,下次……您……能不能……用普通话,再说一遍?”

……

等等!

跟家长联系,不应该是班主任的事吗?

哪轮得到她这个刚来的实习生?

这就要从她踏入这所学校的第一天说起。

她坐了三小时火车,又从火车站搭了半小时“黑车”,花了30块钱,终于抵达这所融合了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的庞大私立学校。

规模远超她高中母校,几乎满足了她对“理想校园”的全部幻想。

报到后,行政老师问:

“你是初中政治,还是高中政治?”

林薇犹豫了。

她考的是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,但证书还没发,空口无凭;

更何况,她对自己能否胜任高中教学,仍心存疑虑。

“初中政治。”她答。

行政老师简单交代了实习待遇,便带她去了教师办公室。

“谭老师在吗?这边有个实习老师,政治专业的,你带带。”

“好,没问题。”谭老师约莫三十岁,戴眼镜,文质彬彬。

“请问老师怎么称呼?”

“我姓林,叫林薇。”

“那个办公桌的老师请假了,你先坐那儿,后续再安排。”

“好。”

“我有课时你跟着听课,其他时间自己安排。”

“嗯嗯,好的。”

“第三节有节政治课,你跟我一起去。”

“收到!”林薇脱口而出,用了网上学来的“职场黑话”,惹得办公室一阵轻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