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周笑了,端起搪瓷杯喝了口茶,茶渍顺着杯沿往下滑,在桌面上留下个浅浅的印子:“知道找支撑位,比上个月强多了。但你忘了个关键——成交量。你看昨天的收盘数据,沪指涨1.51%,成交量是3.02万亿,要是今天成交量跌破2.8万亿,就算守住3856点,也跟没根基的房子似的,站不稳。”他说着,从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烟盒,抽出一张烟纸,在上面画了个简单的柱状图,“就像你上次设止损线,光看价格不看量,差点慌着割在低点,记不记得?”
小夏赶紧点头。那是七月中旬的一个周三,她买的AI算力股突然跌了7%,当时她没看成交量,只盯着K线图里的大阴线,手忙脚乱地就要点“卖出”,手指都在发抖。还是老周路过时按住了她的鼠标:“你看这量,是缩量跌,不是主力出逃,慌什么?”后来那只股果然反弹,三天涨回了5%,她在便签本的红页上特意记了一笔:“缩量下跌≠破位,先看量能再动手”,还画了个小小的警示符号,旁边备注“周叔提醒”。现在每次翻到这页,她都能想起当时老周按住鼠标的手,沉稳得像块石头。
“叮——”营业部的开盘提示音突然响起,电子屏上的数字瞬间跳动起来。沪指开盘报3872.15点,比昨天的收盘价略低,绿色的数字在屏幕上闪了闪,像一片刚冒头的青苔。小夏赶紧坐直身子,手指放在键盘上,眼睛盯着成交量的实时数据——开盘十分钟,成交量才4200亿,比昨天同期少了近800亿。她心里一紧,下意识地摸出手机,想看看财经博主的实时分析,可指尖刚碰到屏幕,又想起上次老周说的“看盘别总依赖别人,自己的本子才靠谱”,又把手机塞回了口袋。
2 量能之谜
“量没跟上。”老周的声音在旁边响起,他把搪瓷杯放在电子屏下方,杯身的反光正好映在K线图上,“你看这走势,像不像太极里的‘云手’?看似往上涨,实则在蓄力,要是量一直起不来,等会儿可能就得往3856点探。”
小夏咬着笔杆,在绿便签上飞快地写:“9:40,沪指3868,量4200亿,缩量”。笔尖划过纸张的“沙沙”声里,她听见身后传来李姐的大嗓门:“小李啊,昨天让你买的稀土股,今天开盘就涨3个点,赶紧看看!”
李姐是营业部里的“生活派股民”,退休前在超市做了二十年采购,总爱用超市进货的例子讲炒股,比如“高位股像快过期的牛奶,再便宜也别囤”“蓝筹股像大米白面,刚需得备点”。小夏刚入职时,总觉得李姐的比喻太“土”,直到有次她纠结要不要追涨某只妖股,那只股连续五天涨停,股吧里全是“要翻倍”的声音。李姐当时指着她桌上的早餐面包说:“你看这面包,昨天还卖10块,今天涨15,你会买吗?炒股跟买吃的一样,得算性价比——这股市盈率都快到100了,就像面包还有三天过期,再贵也不值。”后来那只股果然暴跌,小夏暗自庆幸没跟风,从此对李姐的“超市理论”多了几分信服。
“李姐!”小夏朝着门口喊了一声。李姐正拎着个印着“XX超市”的购物袋往里走,袋子里露出半截胡萝卜和一把青菜,显然是刚从菜市场过来。听见喊声便拐了过来,购物袋往地上一放,发出“咚”的一声:“夏丫头,今天看的啥股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