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安排好,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,一个穿着素衣的姑娘冲了进来,头发上还沾着赶路的尘土,手里握着一块玉佩,正是沈仲书的女儿沈清辞。
“爹!”沈清辞看到管家,又看了看桌上的残绢,腿一软,差点摔倒,“他们说爹是意外失火,是不是真的?这残绢……是爹书房里的《洛神赋图吗?”
包公扶住沈清辞,语气放缓:“沈姑娘,节哀。沈御史的案子恐怕不是意外,本府正要去洛阳查案,你若愿意,可随我们一起去,或许能帮上忙——你懂古画鉴定,对吗?”
沈清辞抬起头,眼里满是泪水,却依旧坚定:“我懂。爹从小教我鉴定古画,《洛神赋图》的每一笔我都记得。我跟你们去洛阳,一定要找出害死爹的凶手!”
第二章 火场疑踪
洛阳沈府的书房还保持着案发后的样子。屋顶被烧得塌了一半,焦黑的木梁垂下来,地上积着厚厚的灰烬,空气中弥漫着焦味和淡淡的杏仁味。展昭已经提前到了,正蹲在地上,用小刷子轻轻扫着灰烬。
“大人,您看这个。”展昭见包公等人进来,起身递过一个小小的银簪,簪子的尖端沾着点淡黄色的粉末,“在灰烬里找到的,不是沈府的东西,上面的粉末经公孙先生初步检验,是磷粉。”
公孙策接过银簪,放在随身携带的瓷盘里,又滴了几滴醋——粉末遇醋后冒出细小的气泡,正是磷粉的特征。“磷粉燃点极低,遇油即燃,凶手应该是用磷粉和桐油制造了这场‘意外失火’,目的是掩盖杀人真相,还能毁掉《洛神赋图》。”
沈清辞走到父亲的案前,蹲下身,手指轻轻拂过烧焦的桌面——案角有个小小的凹槽,是父亲用来放青铜镇纸的,现在镇纸不见了。“我爹的青铜镇纸呢?”她突然抬头,声音带着颤抖,“那是他从战场上带回来的,从不离身,镇纸底部刻着‘忠’字,肯定是被凶手拿走了!”
展昭立刻让人在沈府内外搜查,却没找到青铜镇纸的踪迹。包公走到窗边,看着窗外的桂树——沈府的后院种着十几棵桂树,正是开花的季节,冷香飘进书房,和焦味混在一起,格外刺眼。
“沈姑娘,你爹说‘洛水之阳,桂下三尺’,你知道是哪棵桂树吗?”包公问。
沈清辞想了想,眼睛突然亮了:“是洛水南岸的‘老桂树’!那是我祖父种的,有上百年了,树干要三个人才能合抱,每年秋天,满树都是桂花,爹常带我去那里赏桂。”
一行人立刻赶往洛水南岸。老桂树就长在洛水边,树干粗壮,枝叶繁茂,树下落满了桂花,像铺了层金粉。展昭用铲子在树下挖了三尺深,果然挖到一个紫檀木盒——盒子用蜡封着,打开后,里面是一卷用锦缎包裹的绢本,正是顾恺之的《洛神赋图》真迹!
绢本完好无损,上面的洛神衣袂飘飘,眼神灵动,用的是“高古游丝描”,线条细劲有力,颜料是天然的石青、石绿,历经百年依旧鲜艳。沈清辞捧着绢本,眼泪掉在锦缎上:“爹……你果然把真迹藏在这里了……”
公孙策仔细查看绢本,突然,他发现绢本的夹层里有东西——他用细针轻轻挑开夹层,里面掉出一张薄如蝉翼的纸,上面用极细的墨字写着几个人名:“张茂(户部尚书)、李延(洛阳通判)、柳记古玩店”,还有一串数字:“嘉祐九年,秋,初三,洛水码头,十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