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第一章:咸阳初雪

寒风卷着雪花,扑打在咸阳城高耸的城墙上。街道上行人匆匆,黑色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,处处彰显着大秦帝国的威严。

知晓哥在一条暗巷中缓缓醒来,冰冷的石板地让他打了个寒颤。

「第二世投放:公元前213年,秦都咸阳」 「身份:医馆学徒(代号:知)」 「天赋继承:【春风化雨】【医者仁心】」 「当前功德:3000」

机械音在脑海中回响,知晓哥撑起身子,拍了拍粗布衣上的积雪。他环顾四周,狭窄的巷子里堆着杂物,远处传来市集的喧哗声。

“这一次是大秦吗?”他喃喃自语,呼出的白气在寒冷中凝成雾团。

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这一世,他是咸阳城南区一家小医馆的学徒,师父前日因误诊被官府带走,医馆也已查封。此刻的他,无依无靠,身无分文。

(系统提示:「主线任务:在大秦严法下开辟善行之路。初始功德:3000」)

知晓哥苦笑着摇头:“这开局比上一世还难啊。”

他走出巷子,融入街道的人流。秦人皆着深色衣裳,神情严肃,行色匆匆。街道两旁,张贴着焚书令的告示,几个儒生模样的人被官兵推搡着带走。

“让开!让开!”一队秦兵骑马而过,百姓纷纷避让。

忽然,前方传来一阵骚动。一个老妇人瘫坐在街边,怀中抱着个面色青紫的孩童,周围人却视而不见,匆匆绕行。

“求求你们,救救我孙儿...”老妇人的哀求被淹没在街市喧嚣中。

知晓哥快步上前:“老人家,孩子怎么了?” 老妇人抬头,泪眼婆娑:“吃了官家发的丹药,就...就这样了...”

知晓哥心中一凛。他记得这段历史——秦始皇追求长生,方士们献上各种丹药,不少含有汞、铅等毒物。

(系统提示:「救治丹药中毒者,功德+50」)

他轻轻翻开孩童眼皮,又探了探脉搏:“还有救。”随即从怀中取出银针——这是上一世带来的,一直贴身收藏。

几针刺下,孩童突然剧烈咳嗽,吐出一口黑水,呼吸渐渐平稳。老妇人喜极而泣,连连叩头:“多谢恩人!多谢恩人!”

周围渐渐围拢了些人,窃窃私语。 “这年轻人竟敢当街行医?” “不怕被当作方士抓起来吗?”

忽然,一队官兵分开人群:“何人在此聚集?”为首军官目光如电,锁定正在施针的知晓哥。

老妇人急忙挡在知晓哥身前:“军爷,这位郎中是救我孙儿...” 军官冷笑:“无官颁医证而行医,按律当拘!”

知晓哥心中一惊,正待解释,忽见一驾华丽马车停在路边。车帘掀起,露出一张威严而不失慈祥的面孔。

“且慢。”车中人道,“本官见这位少年手法纯熟,不似江湖骗子。可是有师承?”

知晓哥灵机一动,躬身答道:“小子曾随师父行医,然师父前日被官府带走,医馆也已查封。”

车中人微微颔首:“可是城南林氏医馆?” “正是。”

车中人沉吟片刻,对军官道:“林大夫之事另有隐情,我已向廷尉府说明。这位少年既得真传,不妨给他个机会。”又转向知晓哥,“本官乃太医令夏无且,三日后太医署有考核,你若能通过,可得行医资格。”

军官见状,只得收兵离去。

夏无且深深看了知晓哥一眼:“好自为之。”车帘落下,马车缓缓驶离。

老妇人千恩万谢后抱着孙儿离去。知晓哥站在街边,雪花落满肩头。

(系统提示:「获得太医令关注,开启太医署考核任务。功德+50」)

他望向咸阳宫方向,喃喃道:“大秦啊大秦,严法之下,善行何其艰难...”

第二章:太医署考核

三日后,太医署外排起长队。各地医者前来应试,期望获得官颁医证,得以合法行医。

知晓哥站在人群中,观察着这些未来的同行。有华发老者,有青年才俊,甚至还有几个方士模样的人,捧着丹炉、符咒,显得格格不入。

考核开始,第一关是辨识药材。考官抬出数十个药匣,要求应试者蒙眼凭气味、触感辨认。

“附子!”“当归!”“朱砂!”知晓哥轻松过关,引来考官赞许的目光。

第二关是诊脉断症。太医署找来几个病人,要求应试者诊断并开出方子。

轮到知晓哥时,病人是个面色苍白的中年男子。知晓哥三指搭脉,片刻后道:“此非病,乃中毒。可是长期接触水银?”

男子大惊:“先生真神人也!小的在丹房做工,每日研磨朱砂。” 知晓哥提笔开方:“绿豆、甘草、金银花...每日煎服,三月可愈。”

考官席上,夏无且微微颔首。

最后一关却是笔试。考官发下竹简,题目令人意外:“论法与医之道”。

众人皆茫然,唯有知晓哥心中明了——这是大秦,法家思想盛行,医道也必须符合秦法。

他提笔写道:“医有道,法亦有道。医者治人之疾,法者治国之疾。然医道仁心,法道公心,其本一也。昔扁鹊见蔡桓公,不因尊卑而讳言;今秦法严明,不因贵贱而殊判。故良医如良吏,察微知著,防患未然...”

夏无且阅卷时,看到此处,不禁拍案叫好。

考核结束,百人中仅十人通过。知晓哥名列前茅,获得官颁医证和一间分配的医舍。

(系统提示:「通过太医署考核,功德+100。获得咸阳医舍使用权」

然而就在颁发医证时,变故突生。一队黑衣卫兵闯入太医署,为首者面色冷峻:“奉丞相令,所有新颁医证需重新核查!”

夏无且起身:“赵统领,此乃太医署内务,丞相府也要插手吗?” 赵亮冷笑:“夏大人,方士卢生逃叛,陛下震怒。所有医者、方士皆需严查!”

现场顿时紧张起来。几个方士模样的人当场被带走,其余人噤若寒蝉。

赵亮拿起通过考核者的名册,目光落在知晓哥的名字上:“此人师承林氏,而林氏与卢生有过往来。带走!”

知晓哥心中一沉,正待辩解,夏无且抢先道:“赵统领,此子考核中论及‘法医之道’,深得秦法精髓。不如让他说说,若遇方士该如何处置?”

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知晓哥身上。他深吸一口气,朗声道:“秦法严明,方士惑乱者当依法严惩。然医者本分在救人,纵是待罪之人,伤病亦当施治。此乃医道,亦合陛下仁德之心。”

赵亮眯起眼睛:“巧言令色!若方士在你面前,你救是不救?” 知晓哥坦然相对:“救其伤,不救其罪。伤愈后交法处置,岂不两全?”

沉默良久,赵亮忽然大笑:“好个‘救伤不救罪’!夏大人,你得了个人才啊。”挥手带人离去。

夏无且拍拍知晓哥肩膀:“今日之言,甚妙。然切记,在大秦,言行皆需谨慎。”

知晓哥握紧刚得到的医证,心中明白:在这严法时代,善行需要智慧,更需要勇气。

第三章:医舍善行

知晓哥的医舍位于咸阳南市,一栋临街的二层小楼。前厅诊病,后堂制药,楼上住宿,虽然简陋,却足够施展。

开张首日,知晓哥便在门前立了块木牌,上书:“病无贵贱,药有君臣。日诊三十,过时不候。”

路人见状皆窃笑:“这郎中好大口气!” “日诊三十?太医署大夫也不敢如此夸口。”

然而不过半日,医舍前就排起长队。原来知晓哥不仅诊病精准,更时常减免药费,甚至赠药于贫苦之人。

(系统提示:「救治贫苦患者,功德+1」) (「救治危急患者,功德+5」) (「传授防疫知识,功德+10」)

系统的提示音不时在脑海中响起,知晓哥却无暇欣喜。他发现大秦百姓的健康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——丹药之毒、劳作损伤、传染病蔓延...

一日,医舍来了位特殊病人。是个十岁左右的男孩,衣着华贵却面色惨白,由几个仆人簇拥而来。

“先生,求您救救我家公子!”老仆跪地泣道,“太医署都说没救了...”

知晓哥诊脉后心惊——这是典型的重金属中毒,而且已到晚期。 “公子是否常服丹药?” 老仆支吾不语,男孩却虚弱道:“父...父亲说,那是长生药...”

知晓哥顿时明了:这恐怕是某位权贵之子,长期服用所谓“仙丹”导致中毒。

他沉吟片刻:“此病我能治,但需三月时间,且必须停服所有丹药。” 老仆面露难色:“这...我得请示主人。”

深夜,医舍来了一位黑袍人。那人屏退左右,掀开兜帽,竟是日间考核时为难知晓哥的赵亮!

“日间那孩子,是我幼子。”赵亮语气沉重,“陛下赐丹,不得不服。你若能救他,我欠你一条命。”

知晓哥心中震动,面上却不露声色:“大人放心,我必尽力。但公子必须停服丹药。” 赵亮长叹一声:“我自有办法周旋。”

三月后,男孩康复如初。赵亮再次夜访,放下一袋金饼:“此谢礼,请收下。” 知晓哥推回金饼:“医者本分,不敢受赏。若大人有心,请助我一事。” “何事?” “我想在城南设防疫粥棚,恐官府不许。”

赵亮深深看他一眼:“你可知如今朝廷严禁私聚?” “知。但春疫将发,若不及早预防,恐酿大祸。”

沉默良久,赵亮道:“三日后,城南校场可设粥棚,我会派兵维持秩序。但记住——若有差池,你我人头不保。”

(系统提示:「获得廷尉统领支持,开启大规模善行可能。功德+200」)

第四章:瘟疫危机

春寒料峭时,瘟疫果然爆发。

先是城东贫民区出现发热病例,不过旬日,已蔓延半个咸阳。太医署忙得焦头烂额,官府则直接封锁了疫区,任其自生自灭。

知晓哥的医舍人满为患,他不得不将病人安置在后院临时搭建的草棚中。草药很快告罄,助手们也相继病倒。

(系统警告:「疫情失控风险。当前功德:3500,可兑换应急物资」)

“兑换防疫包!”知晓哥毫不犹豫。

瞬间,医舍后院堆满了奇怪的物资:白色口罩、消毒药水、甚至还有几大桶生石灰。知晓哥急忙召集还能行动的助手:“快!按我教的方法处理!”

他根据现代防疫知识,划分清洁区、半污染区和污染区,要求所有人佩戴口罩,用石灰消毒,煮沸饮用水。

最令人惊讶的是,赵亮竟真派来一队士兵,不是来封锁医舍,而是帮忙维持秩序、运送物资。

“先生真神人也!”老助手看着疫情得到控制,不禁赞叹,“这些法子比太医署的还管用!”

然而疫情仍在蔓延。知晓哥意识到,必须从源头控制。他求见夏无且,献上防疫策:“大人,当务之急是隔离病患、消毒水源、集中处理秽物...”

夏无且叹道:“陛下已移驾骊山,朝廷无暇顾及民生。你我人微言轻,能做的有限。”

知晓哥毅然道:“请大人准我前往疫区!” “你疯了?那里已被封锁,进去就出不来了!” “正是封锁才更需医者!否则一区之人皆死,疫情还可能扩散。”

夏无且凝视他良久,终于取出一面令牌:“拿我的令牌去,但能否进出,就看造化了。”

疫区景象令人触目惊心。街道死寂,户户闭门,不时传来哀哭声。尸体横陈街头,无人收殓。

知晓哥戴着口罩,指挥带来的助手和士兵:“尸体必须火化,水井必须投药,患者集中救治...”

起初,居民充满敌意:“官府放弃我们了!”“你们是来烧尸的吗?” 但当看到知晓哥亲自为病人擦洗、喂药,甚至用自己的钱买粮设粥棚,态度渐渐转变。

(系统提示:「救治疫区患者,功德+10」) (「防止疫情扩散,功德+100」) (「获得民众信任,功德+50」)

功德飞快增长,知晓哥却无暇查看。他日夜不休地奔波,终于累倒在救治现场。

醒来时,他发现自己躺在干净的床铺上,周围围着许多百姓。 “先生醒了!”“快喝碗粥吧!”

一位老者颤巍巍道:“先生舍命相救,我等无以为报。日后但有所需,万死不辞!”

知晓哥虚弱地笑了:“诸位安康,便是最好的回报。”

第五章:焚书之殇

疫情刚过,更大的风暴来临。

那日清晨,咸阳钟鼓齐鸣,诏书传遍全城:除医药、卜筮、种树之书外,天下诗书百家语,悉数上交焚烧!私藏者,黥为城旦!

知晓哥站在医舍门前,看着官兵挨家挨户收书。一车车竹简、帛书被运往广场,投入熊熊烈火。许多儒生跪在火堆旁痛哭,有的甚至纵身跳入火海。

“造孽啊...”隔壁老匠人喃喃道,“这些书何罪之有...”

忽然,一队官兵冲进医舍隔壁的学堂。老先生抱着几卷竹简不肯放手,被兵士推倒在地。 “住手!”知晓哥冲上前扶起老人,“兵爷,这些都是医书,不在焚毁之列。”

兵士头目冷笑:“丞相有令,凡有疑议者,皆需审查!”说着就要带走老先生。

危急时刻,一辆马车疾驰而来。赵亮跳下车,亮出令牌:“廷尉府办案,闲人退避!” 他走到兵士头目面前,低声道:“此人与太医令有旧,行个方便。” 头目迟疑道:“可是这些书...” “医书不在焚令之列,尔等不认字吗?”赵亮厉声道。

兵士悻悻离去。老先生老泪纵横:“多谢赵大人...” 赵亮却转向知晓哥,神色复杂:“知先生,借一步说话。”

医舍内室,赵亮压低声音:“陛下震怒,因方士卢生逃叛前曾在此学堂藏身。你这邻居怕是脱不了干系。”

知晓哥心惊:“卢生之事与老先生何干?” “有无干系,不由你我说了算。”赵亮沉吟片刻,“为今之计,只有将这些书暂时‘没收’至廷尉府,日后再做打算。”

当夜,知晓哥协助老先生将珍贵典籍装入箱中,由赵亮派人运走。望着空荡荡的学堂,老先生泣不成声:“斯文扫地,斯文扫地啊...”

(系统提示:「保护文化遗产,功德+500。获得特殊奖励:【过目不忘】」)

知晓哥心中一动:“先生,您可还记得那些书的内容?” 老先生苦笑:“教了一辈子,怎会不记得?” “请先生诵与我听!”

于是,在接下来的夜晚,老先生背诵,知晓哥记录。凭借新获得的【过目不忘】能力,他竟然将上百卷典籍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。

“天意啊...”老先生看着满屋的抄本,喃喃道,“陛下焚书,却有人能过耳不忘...天不亡文明啊!”

知晓哥却忧心忡忡:这些抄本该藏于何处?

第六章:长城悲歌

寒冬再临之时,诏令又下:征发民夫,修筑长城!

咸阳城中,哭声震天。官兵挨户抓丁,男子年十五以上、五十以下,皆在征发之列。知晓哥的医舍很快挤满了前来求诊的人——有的故意自伤以求免役,有的为家人求医问药。

最令人心碎的是那些即将离去的民夫,拖着病体前来告别:“先生,此去北疆,怕是回不来了。家中老母幼子,求您偶尔关照...”

知晓哥心如刀绞,却无能为力。他尝试向夏无且进言:“大人,征发病夫,非但修城无功,反易酿瘟疫啊!” 夏无且叹道:“此事关乎边防大计,非你我能议。”

无奈之下,知晓哥只能尽力为征夫们准备药包,传授一些简单的防寒防疫知识。

(系统提示:「帮助征夫家庭,功德+20」) (「传授防疫知识,功德+10」)

功德在不断增长,知晓哥的心情却越发沉重。他亲眼看见一个发热的年轻人被硬拉上征车,老母亲追着车子哭晕在地。

当夜,知晓哥做出一个大胆决定:他要求赵亮安排他随医工队前往北疆!

“你疯了?”赵亮震惊,“北地苦寒,修城之地更是死伤无数!太医署的人躲都来不及!” “正因如此,才更需要医者。”知晓哥语气坚定,“况且,我可以收集边地药材,研究防治冻伤之法。”

赵亮凝视他良久,终于道:“我可以安排,但你需以方士身份前往——陛下正求长生药,你说去边地寻仙药,更易获准。”

北疆风光,迥异咸阳。凛冽寒风中,长城如巨蛇蜿蜒山脊。民夫们衣不蔽体,在监工鞭打下艰难劳作。冻死、累死者每日无数,尸体直接被填入城墙。

知晓哥心如刀割。他设立医棚,尽力救治伤患,但资源有限,只能眼睁睁看着许多人死去。

一日,他救治了个年轻民夫。那孩子不过十六七岁,双脚冻伤溃烂,却还笑着说:“先生治好我,我就能继续修城了...听说修好长城,匈奴就不来了,俺娘就安全了...”

知晓哥泪水夺眶而出。

(系统提示:「救治边民,功德+30」) (「改善劳工条件,功德+100」)

他开始研究防冻药膏,教民夫们互相按摩活血,甚至大胆向监工建议轮班作息。出乎意料,几个监工竟然同意了——原来他们也怕民夫死太多,无法按时完工。

最令人惊喜的是,知晓哥真的在北地发现了珍贵药材:麻黄、甘草、黄芪...他精心研制出御寒药方,大大减少了冻死情况。

寒冬过去时,知晓哥要回咸阳了。民夫们自发相送,那个少年拄着拐杖走来:“先生,我的脚保住了!以后还能走路!” 知晓哥摸摸他的头:“好好活着,回家孝顺你娘。”

转身刹那,他泪流满面。因为他知道,这些民夫中的大多数人,永远回不了家了。

第七章:始皇东巡

回到咸阳不久,重大消息传来:始皇将东巡碣石,求访仙人!

太医署需派员随行,夏无且特意点名知晓哥:“你既熟悉各地药材,又通养生之道,随驾再合适不过。”

知晓哥心中却另有打算——这是一次机会,或许可以劝谏始皇,减轻一些暴政。

东巡队伍浩浩荡荡,旌旗蔽日。始皇乘坐在华丽的銮驾中,难得心情愉悦,甚至召见知晓哥询问养生之道。

知晓哥谨慎应对:“陛下,养生之道,在顺应自然。如月有盈亏,潮有涨落,人亦当劳逸结合...” 始皇颇感兴趣:“说下去。” “譬如修长城,民夫过度劳累,反而工期延误。若轮班作息,效率更高...” 始皇面色微沉:“你是在教朕如何治国?”

知晓哥急忙跪拜:“臣不敢!只是医道与治道相通,皆需阴阳调和...” 始皇忽然道:“朕听闻你在北疆救治民夫,减少死伤无数。可是真?” “臣...只是尽医者本分。” “起来吧。”始皇语气缓和,“若大秦官吏皆如你这般务实,何愁天下不安?”

此后数日,始皇常召知晓哥闲聊。知晓哥借机讲述各地见闻,委婉反映民生疾苦。始皇时而沉思,时而不悦,但并未发作。

行至碣石,面对苍茫大海,始皇叹道:“天地浩瀚,人生须臾。朕统六国,却征服不了生死。” 知晓哥轻声道:“陛下已创不朽功业。长城、灵渠、驰道...皆利在千秋。” “然百姓怨朕否?” 知晓哥沉默片刻,坦然道:“筑长城保家园,民虽苦犹理解;焚诗书统思想,士虽畏难心服;唯求仙问药、苛政重税,民不堪命。”

左右皆失色,以为知晓哥必死无疑。始皇却良久无言,最终叹道:“你胆子不小。”拂袖而去。

那夜,始皇突发急病。随行太医束手无策,只得召来知晓哥。

诊脉后,知晓哥心惊——这是长期服用丹药导致的汞中毒,已入膏肓! 他尽力施治,始皇稍舒,握着他的手道:“朕知大限将至。你告诉朕,真有长生否?” 知晓哥诚实以告:“陛下,生老病死,乃天道循环。顺天者昌啊!” 始皇闭目长叹:“朕...明白了。”

次日,始皇颁下几道令人意外的诏令:减轻徭役、暂停阿房宫工程、广纳贤才...

夏无且私下对知晓哥道:“你险些掉脑袋!但也可能救了大秦...”

第八章:善火传承

始皇东巡归来后,身体日渐衰弱。朝廷暗流涌动,赵高、李斯等人开始谋划后事。

知晓哥深知历史走向,却无力改变。他更加专注于医道传承,广收门徒,不分贵贱,倾囊相授。

一日,赵亮秘密来访:“先生可知大祸将至?” 知晓哥默然。 赵亮低声道:“陛下若崩,必天下大乱。我已安排退路,先生可随我避祸。” 知晓哥摇头:“医者当守其职,如兵士守城。百姓需要时,我不能走。”

赵亮长叹一声,留下一个令牌:“若有危难,可凭此令出城。”临行前又道,“那些书...我都藏在骊山密室了。若太平盛世,当重见天日。”

始皇三十七年七月,始皇崩于沙丘。消息传来,咸阳震动。

正如知晓哥所料,秦二世即位后,暴政变本加厉。各地起义蜂起,咸阳城内也人心惶惶。

知晓哥的医舍成了乱世中的 oasis。他不仅治病救人,还暗中帮助那些被追捕的儒生、逃役的民夫。

最危险的是,他收留了扶苏的后人——一个三岁孩童。赵高党羽四处搜查,情况危急。

(系统警告:「庇护扶苏后人,风险极高。当前功德:5500」)

知晓哥毫不犹豫:“孩子无罪,我必须救!” 他连夜将孩子伪装成病患,准备送出城外。

然而消息走漏,医舍被官兵包围。火把通明中,将领大喝:“交出扶苏余孽!”

危急时刻,夏无且和赵亮同时赶到。 夏无且高举太医令令牌:“此乃太医重地,岂容放肆!” 赵亮则冷笑:“奉丞相令,全城搜捕。夏大人要抗命吗?”

双方对峙间,知晓哥抱着孩子从容走出:“我与你们走,放过其他人。” 忽然,周围街巷涌出无数百姓——那些他曾救治过的患者、帮助过的家庭,默默围成人墙。

老匠人高喊:“知先生是好人!” 疫区幸存者道:“没有先生,我们早死了!” 甚至几个士兵也低声道:“先生救过我娘...”

将领见状迟疑。赵亮趁机道:“回报丞相,就说孩子已死。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。” 将领思忖良久,终于挥手退兵。

那夜,知晓哥成功将孩子送出去。返回时,却见医舍门前跪着一人——竟是当年的黔敖!

“先生!”黔敖叩首,“我已辞官,愿追随先生行医济世!” 随后,越来越多的人跪下:“愿随先生!”

知晓哥热泪盈眶。他明白,善的火种已经播下,必将燎原。

第九章:尾声:善火不灭

秦二世二年冬,咸阳大乱。起义军逼近,城中粮尽。

知晓哥开设粥棚,竭尽所能救济灾民。然而乱世之中,医药粮食皆尽,他自己也染上重病。

弥留之际,众多受助者围在床前哭泣。 夏无且老泪纵横:“天下大乱,唯你医舍如净土...” 赵亮握着他的手:“那些书,我会守护下去...”

知晓哥虚弱地微笑:“莫哭...善行如医,治世之疾...虽缓必效...”

他最后望向窗外,雪花纷飞中,仿佛看到: ——黔敖在另一处街巷开设医舍,仿照他的模式; ——当年的学徒们分散各地,继续行医济世; ——那些典籍被悄悄传抄,在暗室中保存; ——甚至那个扶苏后人,正在某处平安长大...

(系统提示:「第二世结束。累计功德:10000」) (「达成成就:【大秦医心】」) (「解锁新天赋:【薪火相传】」)

知晓哥缓缓闭目,嘴角含笑。 窗外,风雪愈急,但一粒善种已深埋冻土,静待春来。

咸阳城的黑夜漫长,但知晓哥点燃的善火,终将照亮未来千年的黑暗。

正所谓:《知晓哥二世·大秦医心》

雪落咸阳医舍新,银针仁术救寒贫。

疫区敢逆封城令,丹毒能醒服药人。

焚简暗传千卷墨,筑城勇护万家春。

善心燎原终成炬,照彻秦关百代尘。

注:全诗紧扣知晓哥第二世善行,首联写雪中开馆、银针济世的日常;颔联状其抗疫勇毅与解丹毒之智;颈联“焚简”对应救书之功,“筑城”暗写北疆救民;尾联升华善火传承之旨。诗中“逆令”“暗传”等词凸显秦时善行之艰,结句“百代尘”喻善行影响深远,跨越时空尘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