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长江水在武汉关码头下打着旋儿向东流去,浑浊的江水裹挟着上游的泥沙,也裹挟着这座城市的故事。十八岁的李晓宇站在轮渡甲板上,江风扑面,他握紧栏杆,望着对岸武昌逐渐清晰的天际线。这是他第一次独自离家求学,背包里塞满了母亲连夜准备的辣酱和腌菜。

“晓宇,到了学校莫忘给屋里打电话。”母亲刘玉梅的嘱咐还在耳边。父亲李建国只是拍拍他的肩膀,递过来一包精武鸭脖,“读书辛苦,夜里饿了好垫肚子。”

晓宇点头,心里却满是对大学生活的憧憬。他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,是家族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。在父母那辈人看来,这无异于鲤鱼跳过了龙门。

1 初入华科

2008年的华科校园,梧桐成荫。晓宇拖着行李走进紫菘学生公寓,四人间,上床下桌,已经有两个室友到了。

“你好,我叫王磊,武汉本地的。”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主动帮他拎箱子。

“谢谢,我是李晓宇,从宜昌来的。”

另一个身材高大的男生从上铺跳下来,“陈志超,孝感的。咱们宿舍就差一个人就齐了。”

三个年轻人很快熟络起来。傍晚,最后一位室友才姗姗来迟——周明轩,从上海考来的,带着一股与他们格格不入的洋气。

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。晓宇很快发现,自己曾经在县城高中引以为傲的编程基础,在大城市同学面前不值一提。第一次C语言实验课,他对着题目发呆半小时,而周明轩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。

“有什么问题吗?”实验课助教走过来,是个研二的学长。

晓宇红着脸摇头。下课后,他躲在教学楼角落,拨通了家里的电话。

“妈,挺好的,同学都很友善...食堂饭菜还行,就是有点辣...”他咽下委屈,只报喜不报忧。

那天晚上,晓宇去了图书馆,借了三本C语言参考书。室友们相约去打篮球,他婉拒了。夜深人静时,他还在调试一段代码,屏幕上的错误提示像是对他的嘲讽。

“还没搞定?”王磊从外面回来,凑过来看了一眼,“这里少了个分号。”

晓宇脸一热,连忙修正。果然,程序运行成功了。

“谢谢...”

“没事,以后有不懂的随时问。”王磊拍拍他的肩,“咱们湖北伢要互相照应。”

湖北伢。这个词让晓宇心里一暖。在异乡,地域成了最直接的身份认同。

2 父爱如山

大二那年,晓宇参加了学院的编程竞赛团队。指导老师是个严厉的教授,训练到晚上十点是常事。某个深秋的夜晚,晓宇走出实验室,发现手机上有十几个未接来电——全是家里打来的。

他急忙回电,母亲接的电话,声音带着哭腔:“你怎么不接电话?你爸爸住院了!”

原来李建国在工厂检修设备时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来,右腿骨折。怕影响儿子学习,一开始没告诉他,但今晚手术,母亲还是没忍住打了电话。

晓宇连夜坐火车回宜昌。病房里,父亲躺在床上,右腿打着石膏吊着,见到他第一句话却是:“你跑回来做么事?课不上了?”

“爸...”晓宇喉咙发紧。

母亲在一旁削苹果,眼睛红肿:“你爸就是不让人告诉你,说你这学期课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