晓宇在病房陪了一夜。次日清晨,他去买热干面做早餐。宜昌的早晨雾气蒙蒙,街角的面馆排着队,老师傅动作娴熟地烫面、加调料,最后撒上一把葱花。这是晓宇从小吃到大的味道,平凡却温暖。
回武汉前,晓宇去父亲工作的厂里办了相关手续。走在熟悉的厂区,他忽然意识到父母为什么如此看重他的学业——他们一辈子与机器打交道,希望儿子能有个不一样的未来。
回到学校,晓宇学习更加刻苦。有时在实验室通宵调试代码,困了就泡一杯浓茶。王磊笑话他:“晓宇,你这样拼命,是要当比尔·盖茨啊?”
“我就是不想辜负...”晓宇没说完,但心里明白,他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,不想辜负那些在机床轰鸣声中流逝的青春。
3 求职困境
大三下学期,校园里开始弥漫着求职的气息。华为、腾讯、中兴这些公司的宣讲会场场爆满。晓宇做了一份简历,投了十几家公司,却石沉大海。
周明轩最早拿到offer,是一家外企,年薪惊人。陈志超准备考研,王磊家里已经为他在武汉联系好了工作。只有晓宇,处在尴尬的境地。
一天晚上,宿舍里只剩下晓宇和王磊。
“其实你可以考虑回宜昌,”王磊突然说,“现在二三线城市IT业也在发展,竞争还没这么大。”
晓宇没说话。回老家?那他这些年的努力算什么?父母供他上大学,不就是希望他走出小城吗?
电话里,母亲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焦虑:“晓宇,最近是不是累了?要不周末回家,我给你煨汤喝。”
那个周末,晓宇真的回了宜昌。母亲煨了排骨藕汤,汤色奶白,香气扑鼻。父亲腿好了,但走路略微有点跛。
晚饭后,父亲拿出两瓶啤酒,递给他一瓶:“工作上遇到困难了?”
晓宇抿了一口酒,慢慢道出求职的不顺。
父亲沉默了一会儿,说:“记得我厂里那台老机床吗?德国货,八十年代的 technology。刚开始没人会使,我花了三个月时间,一点一点摸透它的脾气。”他喝口酒,继续说,“人这一辈子,不怕起点低,就怕不肯下慢功夫。”
第二天,晓宇去了父亲的工厂。在车间里,他看着工人们操作设备,突然有了个想法——为什么不能开发一套管理系统,提高这些传统工厂的效率呢?
回到学校,晓宇调整了求职方向,不再只盯着互联网大厂,而是开始关注工业软件领域。同时,他和几个同学组队参加了一个软件开发大赛,以父亲工厂为案例,设计了一套生产管理系统。
4 江城抉择
大四那年,金融危机席卷全球,就业形势雪上加霜。晓宇却意外收到两家公司的offer:一家是武汉本地的工业软件公司,另一家是深圳的互联网企业。
电话里,父母意见不一。母亲希望他留湖北,离家近;父亲则认为深圳机会多,发展空间大。
晓宇犹豫不决。直到那个软件开发大赛结果公布——他们的系统获得了二等奖。颁奖典礼上,一位评委特意找到晓宇:“你们这个项目很有现实意义,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的方向。”
当晚,晓宇给家里打电话:“爸,妈,我决定留在武汉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