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中标那天,晓宇请团队吃饭,也叫上了父母。餐厅里,李建国难得地喝了几杯酒,话也多了起来:“我干了一辈子制造业,现在看我儿子用新技术改造这个行业,高兴!”

回家路上,晓宇陪着父母沿着江边散步。母亲走在中间,一手挽着丈夫,一手挽着儿子。

“还记得你大一那年,为个C语言作业愁得睡不着吗?”父亲突然说,“现在都开公司当老板了。”

晓宇笑了:“那时候觉得编程难,现在觉得管人更难。”

“管人和修机器一个道理,”父亲说,“都要了解每个部分的特点,不能硬来。”

江水在月光下粼粼闪烁,对岸的灯光倒映在水中,随波流动又始终保持完整。晓宇忽然意识到,这些年他走过的路,看似是自己一步步选择的结果,实则始终有一条无形的线连着这个家,连着这片土地。

7 疫情考验

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,武汉封城。晓宇的公司受到严重冲击,几个重要项目被迫中断,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。

困在公寓里,晓宇整夜失眠。电话会议上,股东们争论不休,有人建议裁员度过难关。

最艰难的时候,晓宇收到一个厚厚的快递,是父亲寄来的。打开一看,是一本手写笔记,记录了父亲多年来维修各种设备的经验心得。最后一页写着:“机器坏了,要一个个零件检查。公司也一样,越是难的时候,越要静下心来找准问题所在。”

第二天,晓宇召开团队视频会议,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:不裁员,而是全员降薪一起度过难关,同时转型开发疫情急需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。

让他感动的是,团队没有一个人离开。大家各自在家办公,通过云端协作,开发新的产品线。

解封后,晓宇的公司不仅挺过了危机,还因为及时转型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。那个夏夜,他终于回到宜昌家里。母亲做了一桌菜,父亲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白云边。

阳台上,父子俩对酌。长江在远处奔流,江轮鸣着汽笛。

“爸,谢谢您寄来的笔记。”晓宇说。

李建国摆摆手:“我就那么点经验,能帮上忙就好。”沉默片刻,他又说:“你知道我为啥给你取名晓宇吗?”

晓宇摇头。

“晓是天亮,宇是世界。希望你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”父亲抿了一口酒,“你现在做到了,比我期望的还要好。”

晓宇喉咙发紧。他想起大学时那些觉得自己让父母失望的时刻,想起求职时的迷茫,想起创业后的每一次挣扎。原来在父母眼中,他始终是他们的骄傲。

8 江城归途

今年春天,晓宇的公司搬进了新的办公楼。站在落地窗前,可以看见长江如带,穿城而过。

下班后,他喜欢去江边散步。总是能看到年轻的大学生情侣依偎着喁喁私语,看到外地游客兴奋地拍照留念,看到老人们打太极拳的身影。

有时他会想起大学时代,和室友们来这里散步的时光。周明轩已经在硅谷定居,陈志超在北京一家研究院工作,王磊在武汉成了家,有两个孩子。他们偶尔在微信群里聊天,发发中年危机的牢骚,回忆青春年少的往事。

这个周末,晓宇要回宜昌参加一个行业论坛,并作为本地优秀创业者发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