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电话那头沉默片刻,然后是母亲欣慰的叹息和父亲沉稳的回应:“想好了就行。”

毕业离校那天,晓宇送走了一个个室友。周明轩去上海,陈志超北上读研,王磊留在武汉但搬去了家里准备的婚房。空荡荡的宿舍里,晓宇最后检查一遍有没有落下的东西,在床头发现了一张四人大一时的合影,青涩的面孔笑得灿烂。

他在武汉租了个小房子,开始了职场新人的日子。工作不像想象中那么光鲜,他经常被派往各地工厂做系统实施,出差成了家常便饭。

有一次,晓宇的项目就在宜昌一家化工厂。他住家里,每天和父亲一起出门上班。晚饭时,父子俩会聊些工作上的事。李建国不懂编程,但他几十年工厂经验给出的建议,往往比年轻同事的教科书方案更切实际。

“机器是死的,人是活的,”父亲说,“再好的系统也要人会用才行。”

晓宇逐渐明白,父亲那一代工匠的经验,正是数字化最需要转化的知识财富。

5 创业曙光

工作第三年,晓宇成为项目经理,负责带领团队开发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平台。压力越来越大,他经常加班到深夜。

某个周末,母亲突然来武汉,提着大包小包的食材,说要给他补补。看着儿子狭小的公寓和堆满资料的书桌,刘玉梅没说什么,只是默默收拾屋子,然后炖了一锅鸡汤。

“你爸让我告诉你,别只顾着埋头搞技术,要学会抬头看路。”母亲盛汤时说。

晓宇接过碗,热气模糊了眼镜片:“妈,我知道。”

那一刻,他忽然理解了父亲常说的“下慢功夫”的含义——不是一味地埋头苦干,而是在持之以恒的同时,不时停下来思考方向。

母亲走后,晓宇开始调整工作方式,不再事必躬亲,而是更多培养团队,自己则花时间研究行业趋势。他报名读了在职研究生,研究方向正是工业互联网。

有一次学术论坛上,晓宇的发言引起了一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注意。会后,对方找他聊了很久,询问他是否有创业的打算。

深夜,晓宇沿着江滩散步,江风吹在脸上,凉意袭人。他想起大学第一天坐轮渡过来的那个自己,满怀憧憬却懵懂无知。如今八年过去了,他在专业领域小有成就,却依然面临无数选择。

电话响了,是父亲打来的:“晓宇,你妈说你最近又在熬夜?工作不是一天做完的...”

晓宇望着江对岸的灯火,突然说:“爸,我可能想自己创业了。”

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,然后传来父亲沉稳的声音:“想好了就去做,家里支持你。”

6 父子同心

2018年,晓宇的科技公司成立了,专注于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。创业维艰,最初只有五个人,挤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。晓宇既是CEO,也是销售员,还是首席程序员。

第一个大客户是宜昌一家大型制造企业。晓宇带着团队做了三个月方案,竞标那天,他意外在客户厂区看到了父亲。

“厂里请我来做技术顾问,”李建国解释道,然后小声补充,“你们的方案我看过了,不错,但第三节第二部分的数据处理可以再优化一下。”

晓宇惊讶地看着父亲。后来他才知道,父亲自学了不少数字化知识,就是为了能和他有共同语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