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

尽管我提前数年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"暗示"——东吴不可尽信、荆州防守需更注重江防、糜芳傅士仁其心可疑……诸葛亮也采取了相应措施,加强了与关羽的通信,增派了部分兵力。

但历史的车轮,沉重得让人窒息。

关羽的性格、荆州的地缘劣势、曹魏的压力、东吴的野心……种种因素交织,还是朝着那个悲剧的方向滑去。

当荆州失守、关羽败走麦城的消息传来时,整个成都如遭雷击。

刘备当场吐血昏厥。张飞暴怒如狂,捶胸顿足,誓言报仇。诸葛亮闭目长叹,羽扇轻颤,仿佛一瞬间苍老了许多。

我站在大殿角落,看着这一切,心中涌起巨大的无力感。我改变了细节,却似乎难以撼动大势的主干吗?那种知道结局却无力彻底扭转的挫败感,几乎将我淹没。

刘备醒来后,不顾诸葛亮等人的苦苦劝阻,铁了心要起兵伐吴,为关羽报仇。

朝堂上,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。

"陛下!曹丕篡汉,国贼乃魏非吴!此时伐吴,实乃舍大义而徇私忿,必致天下人失望啊!"诸葛亮跪伏在地,声音悲怆。

"朕不为云长报仇,虽有万里江山,何足为贵?!"刘备双目赤红,状若疯魔,"孔明休再劝我!此仇必报!"

群臣鸦雀无声,无人再敢劝谏。

我知道,不能再等了。一旦刘备出兵,彝陵之火将焚尽季汉最后的气运。

我深吸一口气,从群臣身后走出,来到大殿中央,那个所有目光聚焦的地方。

年仅八岁的我,穿着小小的亲王服饰,仰头看着龙椅上几乎被悲痛和愤怒吞噬的父亲。

声音清亮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,响彻寂静的大殿:

"父亲。"

所有人的目光,包括刘备和诸葛亮,都愕然地聚焦在我身上。

"二叔之仇,非仅私怨,实乃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