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民国二十三年的秋天,沈清辞站在梧桐树下,望着黄叶一片片飘落。她手里攥着一封已经泛黄的信,信纸边缘起了毛边,显然被反复阅读过无数次。

“清辞,待我归来,定当娶你为妻。”

那是顾晏之四年前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。自那以后,前线战事吃紧,音信渐稀,直至完全断绝。

“小姐,外头风大,该回去了。”丫鬟小翠轻声提醒。

沈清辞点点头,将信小心翼翼地收进衣襟,贴近心口放着。这动作她已做了上千遍,仿佛那薄薄的信纸能给她冰冷的心一点温暖。

回到沈家大宅,厅堂里已坐了几位客人。沈父见女儿回来,连忙招手:“清辞,快来见过张先生,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。”

坐在红木椅上的年轻男子起身,彬彬有礼地鞠躬。他戴着金丝眼镜,西装笔挺,与这古色古香的厅堂格格不入。

“张先生是学医的,如今在上海最好的医院就职。”沈母补充道,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赞赏。

沈清辞勉强笑了笑,行了礼便借口头痛告退。她明白父母的意思,顾晏之四年杳无音信,战事惨烈,人人心里都已做了最坏的打算。二十四岁的姑娘,不能再等了。

回到闺房,她从床底拖出一个木匣,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顾晏之所有来信。最早的一封,墨迹已经淡去,那是他们十岁时,顾晏之随父亲迁往南京前写的:

“清辞妹妹,勿忘我。待我长大,必回来娶你。”

谁能想到,一句儿时戏言,竟成了缠绕半生的承诺。

沈清辞与顾晏之青梅竹马,两家原是邻居,父亲同在政府任职。他们一起爬树掏鸟窝,一起在私塾受罚,一起在夏夜的庭院数星星。直到顾家因职务调动迁往南京,两人才被迫分离。

分别那年,梧桐树叶正黄,顾晏之摘下一片梧桐叶递给她:“听说南京满城都是梧桐,每到秋天,金灿灿一片。清辞,将来我一定带你去看看。”

后来时局动荡,顾家南迁,两人只能靠书信往来。再后来,战争爆发,顾晏之毅然投笔从戎,奔赴前线。

“国家有难,匹夫有责。清辞,等我回来。”这是他临走前的最后一句话。

沈清辞轻轻抚摸着那些信件,眼泪无声滑落。四年了,所有人都说顾晏之恐怕已经殉国,只有她不肯相信。每每午夜梦回,她总能感觉到他还活着,在某处,与她望着同一轮月亮。

“晏之哥哥,你到底在哪里?”她喃喃自语,窗外秋风呜咽,无人应答。

次日清晨,沈清辞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。小翠站在门外,脸色苍白。

“小姐,老爷请您去前厅,有...有客人来了。”

沈清辞心中一紧,匆匆披上外衣。还未走进厅堂,就听见父亲沉重的叹息。她推开门,看见一位身着军装的陌生人站在那里,手里拿着一顶军帽。

“沈小姐,我是顾晏之的战友,李振。”军人向她敬了个礼,声音沙哑,“晏之他...半年前在一次突围战中,为掩护伤员转移,不幸中弹...坠入江中,至今下落不明。部队搜寻数月,最终认定...殉国。”

沈清辞只觉得天旋地转,扶住门框才勉强站稳。

“这是他的遗物。”李振递过一个布包,“我们在江边找到的,被当地百姓收起来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