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砚听着,心里涩涩的,却还是说:“挺好的,你加油。要是累了,就回山里看看,我给你炖笋干炖肉。”
沈清圆却笑了:“笋干炖肉太土了,我现在都吃西餐,喝红酒。” 林砚的话卡在喉咙里,再也说不出来。
那天晚上,他翻着微信收藏里的聊天记录,看着沈清圆以前说 “喜欢笋干炖肉”“想回山里开铺子” 的话,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。
他开始动摇。是不是自己错了?是不是山里真的没前途?是不是应该去沿海,跟沈清圆一起打拼?
他甚至跟导师说了自己的想法,导师却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林砚,人这一辈子,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不容易。你热爱山里,想让山里变好,这不是傻,是难得的坚守。至于爱情,要看两个人是不是一条心。”
导师的话点醒了林砚。他想,再等等吧,等大学毕业,去沿海找沈清圆,跟她好好谈谈 。
也许,她只是暂时被城市的新鲜事物吸引,心里还有山里的约定。
一边动摇,一边沉沦
大学毕业那年,沈清圆给林砚发了条微信:“你来我这边吧,一起创业,这边机会多。”
林砚没犹豫,收拾了行李,背着一布袋山里的土样(他想看看沿海的土壤能不能种山里的果树),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,到了那座海边城市。
沈清圆租了套精装修的公寓,在市中心,窗外就是高楼大厦。
林砚看着公寓里的水晶灯、真皮沙发,心里有点不自在。这不是他熟悉的生活。
他的老家在西部一个不发达的省份。他的省城没有这里繁华。
沈清圆拉着他逛商场,给他买了件一千多块的衬衫:“以后跟我出去见人,别穿得太土。”
林砚的仓库在郊区,一个小单间,堆满了他从山里带来的笋干、核桃、土蜂蜜,还有他打算试种的苹果苗。
他想先从售卖优质农产品起步,开个网店,慢慢积累客户,等有了钱,再跟沈清圆提回村搞合作社的事。
可现实比他想的难。沈清圆很少去仓库帮他,总是说 “要跟同事应酬”“要去见客户”。第一次跟沈清圆去她的朋友聚会,林砚穿着新买的衬衫,却总觉得浑身不自在。
桌上的火锅冒着热气,有人笑着问他:“林砚是吧?听清圆说你是从山里来的?打算在这儿做什么生意啊?”
没等林砚回答,沈清圆就接过话头:“还在摸索呢,先看看行情。” 她的语气里带着敷衍,像一根细针,扎得林砚心口发紧。
席间,有人聊起名牌包,沈清圆凑过去,说得眉飞色舞;有人聊起海外度假,她眼里满是羡慕。她全程没跟林砚说一句话,仿佛他只是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。
回去的路上,林砚说:“清圆,等我们攒点钱,就回村里搞合作社吧。国家搞乡村振兴,政府很支持乡村旅游、乡村特色农业......我跟农业局的专家聊过,他们说咱们山里的条件好,政策也支持,肯定能成。到时候咱们的日子,不会比城里差。”
他说得眉飞色舞,她听得没精打采。
沈清圆的脚步顿住,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。她转过身,看着林砚,眼神里满是不解:“林砚,你能不能现实点?山里能有什么出息?你看我闺蜜她们,要么进外企,要么嫁了条件好的,我不想再回去过那种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日子了。你知道我为了留在这儿,付出了多少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