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砚心里有点慌,却没敢多问。他想,县中是省重点中学,学习压力大,她肯定是太累了。直到那年寒假,沈清圆回来,穿了件他从没见过的羽绒服,脚上是名牌运动鞋。
他拉着她去后山看果树,说 “你看,这棵苹果树明年就能结果了”,她却皱着眉说 “山里好冷,蚊子还多”,没待十分钟就拉着他下山了。
那天晚上,林砚在微信里问她:“清圆,你是不是不想回山里了?” 过了很久,她才回:“林砚,我们还小,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呢?先好好读书吧。” 屏幕的光映着林砚的脸,他攥着那颗蓝弹珠,指尖泛白。
他第一次觉得,山里的月亮,好像有点远了。
一边坚守,一边淡忘
高考结束,沈清圆考上了沿海城市的一所大学,学市场营销;林砚考上了省城的农业大学,学园艺技术。
填志愿那天,两人视频,沈清圆的背景是县城的网吧,吵吵嚷嚷的。“我选了 A 大,” 她说,“沿海城市机会多,以后好找工作。”
林砚拿着志愿表,指给她看:“我选了农大的园艺专业,还有个辅修是农村合作社管理。以后咱们回村搞合作社,正好用得上。”
他兴奋地讲着自己的规划:“我查了资料,咱们山里的土壤适合种高山苹果和有机蔬菜,还能养蜜蜂,产土蜂蜜。到时候统一管理,统一销售,村民们都能赚钱。”
沈清圆没接话,只是玩着手机,过了一会儿才说:“林砚,你真的打算一辈子待在山里吗?外面的世界很大,你不想去看看吗?”
林砚愣了愣,说:“我想去看看,但看完还是要回来的。咱们不是说好,要一起改变山里吗?”
视频那头沉默了,沈清圆的声音低了些:“可我想留在沿海,找份好工作,住大房子,买好看的衣服。山里…… 太穷了。”
林砚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,疼得慌。他想说 “我们可以让山里富起来”,可看着沈清圆躲闪的眼神,话到了嘴边,又咽了回去。
大学四年,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。林砚在学校里,每天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。他研究不同品种苹果的耐寒性,测试山里土壤的酸碱度,还跟着导师去农村调研合作社的运营模式。
暑假他回村,带着测土仪满山跑,记录不同地块的土壤数据,还帮村民修剪果树,教他们科学施肥。
他把这些都拍下来,发给沈清圆:“你看,王大伯家的果树,我帮他修剪后,明年产量能提高三成。”“我测了后山的土壤,适合种有机生菜,咱们可以试试。” 可沈清圆的回复越来越敷衍,有时候甚至不回。
她的朋友圈里,是和闺蜜去酒吧的照片,是穿着名牌的自拍,是在高楼大厦前的打卡。没有一张是关于山里的,没有一句是关于他们约定的。好像......也没有一句是真诚地关心他的。
有一次,林砚给她寄了一箱自己种的小番茄,有机的,没打农药。过了几天,他问她 “好吃吗”,她回 “一般吧,没有超市里的圣女果甜”。
林砚看着屏幕,突然觉得很累。 他以为的珍贵,在她眼里,不过是 “一般”。
大三那年,沈清圆找了个实习,在一家外企做行政。她开始跟林砚说公司的事,说上司多厉害,说同事背的包多贵,说她以后也要进外企,拿高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