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

开车去公司的路上,我异常沉默。陈浩似乎察觉到了什么,试探地问:“晚晴,是不是昨晚没睡好?看你脸色不太好。”

“可能吧,最近项目有点烦心。”我顺水推舟,给自己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提前埋下伏笔。工作是万能的借口。

“别太累着,身体要紧。”他习惯性地安慰,语气里的关切听起来依旧真诚。若不是手握确凿证据,我几乎又要被这演技欺骗过去。

到了公司,我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。但大脑的一个角落,始终在高速处理着另一件事。

我联系了一个信得过的、在通信行业工作的朋友,以“怀疑被商业间谍骚扰”为由(这个借口在我们行业不算稀奇),请他帮忙查一下那个“李经理”的号码登记信息。朋友虽有些疑惑,但基于信任,还是答应了。

等待回复的间隙,我无法集中精神。泡了一杯浓咖啡,站在办公室的玻璃幕墙前向下望。车水马龙,众生渺小。我的婚姻,我的感情,在这宏大的城市图景里,似乎也不过是一粒微尘。但对我个人而言,却是一场需要严阵以待的地震。

下午,朋友发来了信息。那个号码的登记姓名,叫李茜。年龄大概二十七八岁。登记地址是城东的一个高档小区。离昨天那家酒店很近。

李茜……这个名字有点耳熟。我迅速在记忆里搜索。

想起来了!大概半年前,陈浩的公司曾和一个什么设计工作室有过短暂的合作,当时对方派来的对接人,好像就叫李茜。我还曾在陈浩的公司年会上见过她一面,是个看起来很温婉、说话细声细气的女人,长相清秀,并非那种极具攻击性的美艳类型。当时完全没放在心上。

竟然是她?一个工作上有过交集的人?陈浩竟然吃窝边草?风险如此之大,不像他谨慎的风格。除非……感情投入的程度超出了理智的控制。

这个发现让我的胃再次收紧。如果是逢场作戏,或许更容易切割。但若涉及真情……事情的复杂程度可能会超乎想象。

我需要知道更多关于这个李茜的信息。我登录了 LinkedIn、脉脉等职业社交网站,搜索她的名字和相关信息。她的履历很光鲜,海外留学背景,目前在一家小型设计工作室担任创意总监。工作室的注册法人和股东名单里,没有她的名字,她只是高级打工仔。

我又尝试用小号搜索她的微信(通过手机号搜索功能关闭,但微信号可能关联),无果。Instagram 和微博倒是找到了,账号设为私密,看不到内容。

线索似乎暂时断了。

但我没有慌。下午,我以“约谈项目”为名,联系了陈浩公司的一个助理,我和她私交不错。闲聊中,我状似无意地问起:“对了,之前跟你们合作过的那个李茜,她的工作室怎么样?我们公司最近有个设计需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