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第一章 青川镇的掌灯人(上)

青川镇的雨,总下得黏黏糊糊,像扯不断的棉线,把整个镇子都裹在一层薄薄的雾里。连巷口那棵百年老槐树,都被雨雾染得发潮,树洞里积着的雨水,偶尔滴落在青石板上,发出“嗒嗒”的响,像谁在数着时光的刻度。镇东头的豆腐坊冒着白汽,混着雨雾飘在半空,远远望去,倒像幅没干的水墨画,连街角卖糖人的老周,都把担子挪到了屋檐下,手里转着竹签,却没几个孩子来买——雨天的青川镇,连热闹都透着股湿漉漉的静。

阿阮坐在“拾光阁”靠窗的旧木桌前,指尖捻着半片晒干的桂花瓣。这花瓣是三年前中秋师兄陆执明留下的,如今边角已泛了黄,却还留着淡淡的甜香,像那段没来得及说完的话——那天师兄把花瓣塞进她手里时,还笑着说要带她去雾隐山采桂花,可转天清晨,人就没了踪影,只留下一盏没做完的琉璃灯,和一张写着“寻忘忧灯,归期未定”的字条。

她抬头望向窗外,雨丝把檐下那盏红灯笼打湿。灯笼是师兄亲手做的,灯架雕着细竹纹,每一道纹路都磨得光滑,灯面上用金粉描的“拾”字晕开一小片淡金,像撒在墨色宣纸上的碎星子,又像记忆里爹娘模糊的笑脸。柜台后挂着的布帘,印着细碎的竹纹,是娘生前绣的,针脚细密得能数清,风一吹,布帘轻轻晃,总让阿阮错觉娘还在里屋缝补衣裳,下一秒就会掀帘出来,手里端着盘刚蒸好的桂花糕,笑着问她:“阿阮,今天练做灯了吗?”

“姑娘,请问……这里是能寻‘念想’的地方吗?”

木门被轻轻推开,带进来一股潮湿的草木香,还混着些许皂角的清苦。阿阮连忙放下桂花瓣,起身从柜台后取来一盏琉璃灯——灯身是淡青色的,像浸在溪水里的玉石,通透得能看到里面的灯芯;灯芯则是浅金色,是师兄当年教她用“念想绒”搓的。这念想绒是用镇民遗失的细碎记忆凝成的,晒足七七四十九天,点燃时不会冒烟,只冒一缕暖香,像晒了一下午太阳的旧棉絮,能让人想起安稳的时光。

“是。丢了什么念想?”阿阮的声音很轻,像怕惊散了客人身上的雨雾,也怕惊散了自己刚冒出来的回忆。

门口站着的年轻媳妇穿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,领口缝着块补丁,是淡蓝色的布,显然是找了块旧布补上的;她梳着整齐的圆髻,发髻上别着根铜簪,簪头已磨得发亮,边缘都有些圆润了,想来是戴了许多年。她手里攥着块绣了半朵荷花的绢帕,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,指腹上还沾着点未洗净的草木汁,指甲缝里嵌着些泥,一看就是常下地干活的人。见阿阮看她,媳妇有些局促地把帕子往身后藏了藏,又很快递上来,像是下定了决心,指节因为用力,连带着帕子都微微发颤,帕角的线头都被扯得松了。

“我夫君……”媳妇的声音发颤,眼圈慢慢红了,像被雨打湿的樱桃,“他去年清明去后山采笋,脚滑摔下了坡,撞到了头。醒了以后,就不认人了。连我们定情时,他熬夜给我绣的这荷花帕子,都说是路边捡的破烂,要扔了……”

她说着,眼泪就掉了下来,砸在绢帕上,晕开一小片湿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