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远想起家中那本泛黄的相册,里面有一张太爷爷站在玻璃坊前的照片,招牌上正是"宛东陈记"四个字。照片背面写于"民国二十四年"——1935年。
暴雨将至的傍晚,陈远带着相册和一本旧日记,再次来到尹婆婆居住的老屋。油灯下,两人翻开那本纸页脆弱的日记本。那是陈望之1935年的日记,记录了他与一位名叫尹玉珍的女子相恋的故事。
"九月初三,晴。玉珍赠我山野秋菊,我许她一枚蝶梦珠。她说要将我们的信物藏于最恒久之处,万年不移,千载不灭..."
尹婆婆听到"尹玉珍"的名字,猛地站起身:"那是我祖母!"
她颤巍巍地从内屋取出一个木匣,里面珍藏着一本发黄的诗集和几张照片。其中一张是身着旗袍的年轻女子站在楚长城旁,笑靥如花——正是尹玉珍。另一张是陈望之与尹玉珍的合影,两人并肩而立,背后是"宛东陈记"的招牌。
暴雨敲打着瓦顶,两位老人后裔在灯下拼凑起这段被遗忘的往事。
三、蝶梦1935
1935年的南阳秋色宜人。陈望之时年二十五,刚从汉口学艺归来,接手家族玻璃作坊。他创新工艺,制作的玻璃器皿晶莹剔透,在宛东一带小有名气。某个午后,尹玉珍随父亲到作坊订购药瓶——尹家是医药世家,需要大量玻璃容器盛放药材。
尹玉珍那年十八岁,正在南阳女中读书,思想新颖,对工艺美术颇有兴趣。她被作坊里流光溢彩的玻璃制品吸引,尤其喜欢一枚深蓝色的玻璃珠,对着光线看去,内部仿佛有蝴蝶飞舞。
"这叫蝶梦珠,是我新研制的品种。"陈望之解释道,"在玻璃熔融时加入钴料和特殊晶体,冷却后便有这种深邃的蓝色和内部蝶翼般的光效。"
两人因玻璃结缘,很快相恋。陈望之赠予尹玉珍一枚特制的蝶梦珠,内壁刻有"宛东陈记"字样。尹玉珍则许下誓言:"我要将这枚珠子藏于天地间最恒久之处,象征我们的感情永恒不变。"
她选择了楚长城遗址旁的一枚恐龙蛋化石——这些沉睡于地下千万年的生命遗迹,在她看来是时间永恒的象征。她请陈望之将珠子精心嵌入化石裂隙,期待他们的爱情如化石般经得起岁月考验。
然而时局动荡,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,陈望之被征召入伍。临行前,两人在楚长城立下婚约:"待我归来,便娶你为妻。"陈望之将日记和照片交给尹玉珍保管,尹玉珍则承诺会守护那枚封存着珠子的化石。
陈望之随军转战各地,最初还有书信往来,但随着战事加剧,联系逐渐中断。尹玉珍每天都会到楚长城眺望,等待爱人归来。她拒绝了家人的多次提亲,坚信陈望之会履行诺言。
1945年抗战结束,返乡士兵中却没有陈望之的身影。有人说他战死沙场,有人说他随军去了台湾,真相无人知晓。尹玉珍却不改其志,继续等待,直到五十年过去,青丝成雪,依然守着那份承诺。
她曾多次前往那枚藏有珠子的化石处,时而清理周围的杂草,但从未将其取出。"那是我们约定的信物,除非他回来,否则就让它永远封存在时间中。"尹玉珍在晚年告诉孙女尹秀英。
四、雨夜对话
暴雨如注,敲打着尹家老屋的瓦顶。陈远和尹婆婆相对而坐,中间的桌上摊开着日记、照片和那枚嵌着珠子的化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