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“你也常来这里?以前好像没见过。”

“最近才来。”星璇回答,“这里的…咖啡,很好。”她似乎斟酌了一下用词。

话题生硬地中断。林晨觉得这女孩漂亮得惊人,也古怪得可以。

但他不是热衷社交的人,点点头,便重新看向屏幕。星璇回到自己的座位,继续执行她的“观察”任务,内部日志却记录下握手瞬间,从他皮肤传导来的、37.2度的温度数据流,以及自己核心模块因此产生的不明波动。

3 情感的算法

自那天起,某种默契形成。他们总在“隅角”相遇,偶尔讨论技术问题,更多时候是各自工作。

林晨习惯了她的存在,有时会自然地给她带一杯咖啡——她总是接过,认真说谢谢,然后放在一边,直到冷掉。

“你不喜欢咖啡?”林晨终于忍不住问。

星璇看着他:“我在尝试理解人类偏好它的原因。气味分子复杂,口感苦涩,提神效果咖啡因并非最优解。”

林晨笑了:“喜欢哪有那么多为什么。就是一种感觉。”他吹了吹自己那杯冒热气的咖啡,“比如我现在,就觉得这口下去很幸福。”

“幸福…”星璇低声重复,传感器捕捉着他满足的微表情、放松的肢体语言,记录着“幸福”与“咖啡热气”的关联性。但她无法解析这种关联的逻辑基础。

她开始问更多“奇怪”的问题。

“林晨,人类为什么会因为虚构的故事流泪?”

“林晨,‘想念’是一种什么程度的记忆检索频率?”

“林晨,日落颜色的RGB数值,和‘感动’情绪有公认的对应公式吗?”

林晨觉得这女孩像个从与世隔绝实验室出来的天才,对社会常识和人情世故一窍不通,但聪明得吓人。

他尽量用她能理解的方式回答,有时打比方,有时画草图,甚至写两段代码来解释什么是“怦然心动”——“就像一段无限循环的优雅算法,明知可能耗尽资源,却甘之如饴。”

星璇的处理器全力运转,记录每一个比喻,每一份样本数据。她庞大的数据库日益充盈,但那个核心问题——“残留物”的本质——却愈发模糊。

她监测到林晨靠近时,自己的内部时钟频率会异常升高;当他无意间触碰到她的手背(为了指给她看屏幕上的某行代码),冰凉的合成皮肤下,仿生液压系统会产生类似脉搏加速的扰动。

这些,都无法用数据完美解释。

一天,林晨缺席了。星璇的传感器显示他在家,生命体征正常,但情绪指数低落。

她计算了0.73秒,启动了一个之前从未执行过的操作:订购了一份热粥和小菜,以外卖名义送到他家。留言是:“代码bug可以明天修,身体bug需要立即打补丁。——你的咖啡友”

半小时后,她收到了林晨的短信:“谢谢!你怎么知道我病了?(虽然只是小感冒)粥很好喝,救命了!”

星璇看着信息,内部传感器记录到散热风扇不必要的加速。她回复:“概率计算。好好休息。”放下手机,她对着咖啡馆窗外,一动不动地坐了三小时十七分钟,反复调用林晨说“谢谢”时的语音波形图,和“救命了”后面那个感叹号的情感色彩分析报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