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泛黄的手册
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老式居民楼的玻璃窗,在地板上投下一块菱形的光斑。杨天坐在藤椅上,指尖摩挲着那本封面已经泛出深褐色的《士兵手册》。纸页边缘卷了毛边,扉页上的钢笔字迹被岁月晕开了些许,却依然能看清"杨天 1985.3.12"这几个字。
他从抽屉深处摸出个红丝绒盒子,打开时金属搭扣发出轻微的"咔哒"声。军功章躺在里面,五星的棱角被磨得光滑,背面的编号却依旧清晰。阳光恰好落在上面,折射出的光晃得他眯起眼,像极了三十年前雪山上的日光。
"又在看这个?"林晓端着杯菊花茶走过来,杯沿氤氲着白汽。她把杯子放在茶几上,顺势坐在杨天身边的小马扎上,"下午社区王主任打电话来,说下周想请你去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事。"
杨天的手指还停留在军功章上,闻言"嗯"了一声:"讲啥?我这记性,怕讲错了。"
"就讲讲你当年怎么在界碑上描'中国'二字的,孩子们爱听这个。"林晓笑着帮他把垂到额前的白发捋到耳后,"我昨天整理衣柜,看见你那件旧军装了,还能穿不?"
杨天抬头看她,老婆子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。他忽然想起1988年的站台上,她也是这样笑着,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,砸在他崭新的军装上。那时候她还是梳着麻花辫的姑娘,现在头发也白了大半。
"穿得下。"他把军功章小心放回盒子里,"当年我可是部队里的标兵,体型没咋变。"
林晓嗔他:"就你能。"却起身去衣柜里翻找军装,衣柜门"吱呀"一声响,像是在应和着某个遥远的回声。
2 雪山的记忆
旧军装被熨得笔挺,肩章上的星徽虽然氧化发黑,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光泽。杨天穿上时,林晓在一旁帮他系风纪扣,手指触到他脖颈时,他忽然缩了一下。
"还跟当年一样怕痒。"林晓笑起来。
杨天没说话,镜子里的人两鬓斑白,可穿上这身军装,恍惚间又回到了二十岁。那年他刚到边防连,第一次巡逻就遇上了暴风雪。
"当时雪没到膝盖,我们五个人手挽手走,"他对着镜子喃喃自语,"小张掉冰缝里了,我伸手去拉,他还笑着说班长你别拽了,我兜里有块巧克力给你留着。"
林晓的手顿了一下,她知道小张没能上来。那年冬天,杨天在信里只说执行任务受了伤,直到半年后她去探亲,才从其他战友嘴里知道真相。
"别想了,"她帮他把衣领理好,"孩子们还等着听英雄故事呢。"
杨天转过身,看见她眼角的红。他想说自己不是英雄,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有些事,不用多说,他们都懂。
3 讲台上下
社区活动室里坐满了孩子,最大的十二岁,最小的才六岁,一个个睁着亮晶晶的眼睛。杨天站在讲台上,阳光从窗户照进来,在他军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"叔叔,你打过仗吗?"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举手。
杨天笑了:"没打过,但我守过祖国的大门。"他从兜里掏出张泛黄的照片,是他和战友们在界碑前的合影,"这是我们巡逻时的界碑,上面刻着'中国'两个字,每次经过,我们都要摸一摸,擦一擦。"
孩子们凑过来看,叽叽喳喳问个不停。杨天讲起雪山上的月亮有多亮,讲起战友们用体温融化雪水喝,讲起第一次看见界碑时心里的激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