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最后的照片
深秋,梧桐叶像金色的手掌,一片片覆盖着清河街湿漉漉的青石板路。苏雨撑着母亲留下的那把黑色油纸伞,站在一栋爬满常春藤的老洋房前。门牌已经锈蚀,但仍可辨认出“清河街17号”的字样。洋房的门廊上,一块边缘卷曲的木质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上面用遒劲的毛笔字写着“遗忘照相馆”。
一周前,在那个弥漫着消毒水气味和淡淡哀伤的午后,苏雨在整理母亲林婉秋的遗物时,于一个褪色的桃花心木首饰盒的暗格中,发现了一封泛黄的信笺。母亲的笔迹一如既往地清秀而坚定:
「小雨,我的孩子: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,妈妈已经去了一个更安静的地方,和你父亲团聚了。请不要悲伤,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暖的故事的终章,而非悲剧的开始。 请务必去一趟清河街17号的遗忘照相馆,找一位名叫金先生的馆主。在那里,拍下最后一张照片。不要问为什么,这关系到你父亲苏明远的秘密,也关系到我守护了二十年的承诺。 永远爱你的妈妈」
苏雨的手指抚过信纸,泪水模糊了视线。她的父亲苏明远,一位才华横溢又充满理想主义的战地摄影师,在二十年前的一次边境冲突中失踪,官方最终认定为死亡,但遗体从未找到。母亲的离世已是巨大打击,而这封遗书又将她拖入了另一个谜团。
推开照相馆沉重的、带着岁月痕迹的橡木门,门楣上的黄铜风铃发出空灵而悠远的回响,仿佛在叹息又一个被记忆困扰的灵魂的到来。
照相馆内部时光仿佛停滞在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:暗红色的天鹅绒沙发磨损得露出了白色的底衬,却依旧柔软;老式的木质柜台光滑温润,上面放着一台古董留声机,黑胶唱片正在缓慢旋转,播放着周璇的《夜上海》,声音略带沙哑,却更添韵味;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樟木、显影液和旧纸张混合的奇特气味。四周墙壁上,密密麻麻地挂满了各种尺寸的黑白照片,每一张都捕捉着人物最生动的情感和瞬间。最令人瞩目的是柜台后的一面巨大的软木墙,上面钉着数以百计的照片,每张照片下都用工整的小楷标注着姓名和日期——那是一个个被自愿封存的记忆。
“欢迎光临遗忘照相馆,苏雨小姐。”一个温和而略带沧桑的声音从里间传来,仿佛早已预知她的到来。
走出来的是一位穿着深灰色中式长衫的老者,满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,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形的金丝边眼镜。他身形清瘦,却站得笔直,气质儒雅而神秘。最特别的是他的眼睛——左眼是正常的、充满智慧的深褐色,右眼却是一种奇异的、仿佛能看透人心的淡金色,在那昏暗的光线下,似乎有微光流转。
“我叫金粟,是这里的馆主。”老者微微颔首,嘴角带着一丝悲悯的微笑,“看来,您收到了您母亲林婉秋女士最后的嘱托。”
苏雨递过那封泛黄的信笺。金先生接过,并没有立即阅读,而是用他那双异色的瞳孔端详着苏雨,轻声低语:“真像,尤其是眼睛里的神采,和你母亲年轻时一模一样。”他展开信纸,目光快速扫过那些熟悉的字句,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:“二十年了…林婉秋女士,她终于还是做出了这个选择,卸下了这份沉重的甜蜜负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