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

第十日清晨,新闻题如乌云压城 —— 库房的磨石仅余最后三块。王二柱急得在库房团团转,打翻的铁砂洒在账本上,墨字被染得模糊不清。林默却盯着后院转动的水车,那吱呀转动的声响仿佛在启发着他。突然,他扯开衣襟,露出被炉火烤得黝黑的胸膛:"取圆木裹粗砂,以脚踏传动,制成旋转磨盘!" 他随手抓起木炭,在院墙上画出草图,飞溅的炭灰落在他汗湿的后背,勾勒出他坚实的脊梁。当第一架木轮磨盘开始转动,飞溅的火星中,围观的工匠们发出惊呼 —— 原本需要半刻钟打磨的锄头刃,如今一盏茶工夫便已寒光凛凛,锋利的刀刃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。

第二十五日,千件农具整齐码放,每件都烙着 "林记" 火印,火印边缘微微焦黑,诉说着它们经历的千锤百炼。验收时,差役抽出镰刀削发,发丝应手而断;抡起锄头劈石,青石应声而裂。里正抚须大笑,腰间玉佩撞出清响:"林师傅这手艺,堪称大唐第一匠!" 五十贯铜钱堆满长案,铜钱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,在工坊内久久回荡。林默却已拟定新计划:"三成扩建工坊,三成犒赏匠人,剩下的... 购置百石粟米,送往灾情最重的村落。" 当满载粮食农具的车队驶出工坊,沿途百姓箪食壶浆相迎,孩童们追着马车奔跑,扬起的黄土中,有人看见林默掀开布帘,将手中的炊饼递给路边的老妪。老妪布满皱纹的脸上流下感动的泪水,颤抖着嘴唇,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感谢。这份义举很快传到县衙,半月后,"为民解忧" 的金漆匾额,带着桐油的清香,高悬在工坊门楣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见证着林记工坊的辉煌与担当。

入秋后的第一场雨刚过,林记工坊的院子里还积着浅浅的水洼,倒映着天边渐散的云层。可工坊内的气氛却半点没有雨后的清爽,反而像被炉火烘得发烫的铁砧,满是焦灼。李四捧着刚锻坏的锄头蹲在墙角,锄板上一道斜斜的裂痕从刃口延伸到中部,像条狰狞的伤疤;赵五则拿着卷了刃的镰刀,反复在磨石上打磨,可刃口始终泛着暗哑的锈色,怎么也亮不起来。

“又是废铁的问题?” 林默刚踏进工坊,就看见这光景,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。他接过李四手里的锄头,指尖抚过裂痕处,能清晰摸到铁料里混杂的砂粒 —— 这是最近收来的废铁通病,有的含硫量太高,锻打时一受力就裂;有的掺了太多泥土,熔出来的铁水浑浊不堪,打出来的农具要么脆如琉璃,要么软似面条。

秦六也走了过来,手里捏着块敲碎的铁渣,对着光看了看:“前几日收的那批旧铁锅,看着是熟铁,实则掺了不少生铁,熔的时候还得额外去碳,费时费力不说,成品率连六成不到。” 他把铁渣丢进废料堆,发出 “叮” 的一声轻响,“再这么下去,咱们的农具质量早晚得掉下来,砸了‘林记’的招牌。”

王二柱急得直搓手,他刚清点完库房的废铁,大半都得挑着用:“要不咱提高收废铁的标准?多给些钱,让农户们只送干净的来。” 可话刚说完,他自己先摇了摇头 —— 农户们哪懂什么 “干净废铁”,能送来的大多是家里淘汰的破锅、断钉,再挑拣下去,连基本的铁料供应都成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