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陈屿哥,你看这个货架摆在这里怎么样?”林楠指着墙角的位置问。
陈屿看了看,摇摇头:“不行,那里太暗了,商品摆在那里看不见。得摆在靠近窗户的地方,光线好。”
林楠吐了吐舌头,跟着他一起把货架挪到窗户边。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,洒在货架上,显得格外明亮。
装修队撤走的那天,陈建国看着焕然一新的杂货店,眼睛有些湿润。墙面是干净的白色,货架是原木色的,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商品。门口还挂了一块新的招牌,上面写着“陈记杂货店”五个黑色的大字,旁边还画了一棵小小的老樟树。
“爸,您看怎么样?”陈屿问。
陈建国摸了摸新招牌,哽咽着说:“好,好,跟你爷爷刚开这店的时候一样热闹。”
第二天,杂货店重新开业。陈屿在门口挂了一串彩色的气球,还准备了一些小礼品,凡是进店消费的顾客都能免费领取。
消息很快传遍了老街,邻居们纷纷来捧场。王婆婆买了一袋盐,手里拿着陈屿送的小毛巾,笑得合不拢嘴:“这店装修得真漂亮,小屿真有本事。”
林楠的父亲林大叔也来了,买了一瓶酱油:“小屿,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,尽管开口。”
陈屿笑着说:“谢谢林大叔,以后还得麻烦你们多照顾生意。”
开业第一天,生意比平时好了不少。傍晚关店的时候,陈屿算了算,营业额竟然达到了以前一个星期的总和。
“爸,您看,我说能行吧?”陈屿拿着账本给父亲看。
陈建国看着账本上的数字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:“行,行,你比爸有本事。”
就在这时,林楠骑着自行车过来了,车筐里装着一个蛋糕:“陈屿哥,恭喜你开业大吉!这是我给你买的蛋糕。”
陈屿接过蛋糕,心里暖暖的:“谢谢你,小楠。”
“不客气。”林楠笑着说,“对了,陈屿哥,我有个主意。咱们老街风景这么好,不如把杂货店改成网红打卡点,吸引更多游客来。”
陈屿眼睛一亮:“这个主意不错!你具体说说,怎么改?”
“咱们可以在店里摆一些老物件,比如旧收音机、旧自行车什么的,再挂一些老街的照片。另外,还可以卖一些带有老街元素的文创产品,比如印有老樟树图案的明信片、钥匙扣什么的。”林楠说。
陈建国听了,也点了点头:“这个主意好,既能保留老街的特色,又能吸引年轻人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陈屿和林楠开始收集老物件。邻居们听说后,纷纷把家里的旧东西拿了过来:王婆婆捐了一台旧缝纫机,林大叔捐了一辆旧自行车,还有人捐了旧收音机、旧钟表。
陈屿把这些老物件摆在店里的显眼位置,还在墙上挂了许多老街的老照片,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赶集场景,有孩子们在老樟树下玩耍的画面,还有爷爷年轻时在杂货店门口的留影。
同时,他还联系了一家文创公司,定制了一批带有老街元素的文创产品。明信片上印着老樟树、杂货店、青石板路,钥匙扣上刻着“陈记杂货店”的字样,还有印有老街风景的笔记本、帆布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