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开始更谨慎地扮演那个“温顺”的林微。表面上,我依旧顺从父亲的每一次“测试”,甚至“主动”提出一些关于催眠技巧的、看似幼稚却指向某些危险领域的问题,满足他的控制欲和探索癖。暗地里,我利用每一次被催眠的机会,进行着我的反向操作。
林国栋喜欢在催眠时建立单向的“心灵窥探”通道,我则利用其频率,极其缓慢地、一次次地,尝试在他潜意识深处埋下“种子”。这些种子,是他自身野心的放大镜,是他对林倩能力潜在疑虑的催化剂,是他内心深处某些微小不安的滋养剂。我不能直接控制他,那太危险且容易被发现,但我可以小心翼翼地引导他固有的情绪和认知走向极端。
比如,在一次关于“学术声誉”的催眠交流后,我留下了一个细微的暗示:“……真正的掌控……容不得任何瑕疵……尤其是身边最亲近的人……任何不受控的迹象……都必须被彻底清除……”我感觉到他精神世界那一瞬间的细微共鸣和紧绷。很好。
对林倩,则更需巧妙。她贪婪,自负,急于证明自己,并时刻想压我一头。我利用这一点。在她又一次“无意间”向我炫耀父亲对她的夸奖,并“请教”某个催眠难题时,我会“毫无心机”地给出一个看似高明、实则存在致命缺陷的解决方案,甚至“笨拙”地演示给她看。看着她眼中闪过轻蔑与窃喜,然后如获至宝地去实践时,我知道,她正一步步走向我为她挖好的坑。
她开始在父亲安排的某些小型“展示”中出错。有时是引导词顺序的微妙失误,导致对象并未完全进入状态;有时是对心锚时机的把握失准,引发受术者短暂的混乱。次数不多,但足以让追求完美的林国栋皱起眉头。
“倩倩,最近是不是太累了?注意力似乎不够集中。”一次晚餐时,林国栋状似无意地提起。
林倩的笑容僵了一下,迅速瞪了我一眼,仿佛是我导致了她的失误:“没有,爸爸。只是……只是最近在尝试一些新的技巧,可能还不够熟练。”
“新技巧要在基础上牢固才能发挥,”林国栋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,“根基不稳,追求花哨是无用的。”
林倩低下头,手指攥紧了餐具。我能感受到她那边的羞愤和一丝对父亲的怨怼。一丝裂痕,悄然出现。
与此同时,我开始在匿名心理辅导论坛“树洞”上活动。我选择那些看起来遭受着无形情感控制、精神压抑的求助者,运用我的知识,给予他们真正能带来清醒和力量的建议。我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踪迹,像一个幽灵在数据网络中穿梭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遇到了一个代号“追光者”的人。他(她)的提问总是精准而深刻,似乎也在追踪某些与异常心理操控相关的案例。我们逐渐形成一种默契的交流。有时,我会从他(她)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一些关于本市近期几起离奇心理事件的信息,这些信息看似零散,却隐约指向某种模式。这让我更加确信,林家的黑暗之手,伸得比我想象的更远。
而“追光者”似乎也对我的分析能力颇为赞赏,偶尔会提出一些假设性场景请我推演。这种隔着网络的、未知的同盟,给了我一丝难得的慰藉和力量感。我知道,我必须更加小心,绝不能暴露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