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“丢了孩子?”沈砚心里一动,“具体是什么时候?孩子多大?”

“记不清了,好像是零几年的时候,听上一任巡护员说的,说是个十五六岁的男孩,跟着家人来山里露营,后来就不见了。”老周挠了挠头,“当时警察也来搜过,没找到,最后不了了之了。”

沈砚让林夏立刻记录下这条线索,转头对陈默说:“加快挖掘速度,我要尽快看到完整的骸骨报告。”

直到傍晚,完整的骸骨才被小心翼翼地从冻土中取出,装殓进特制的证物箱。夕阳透过松林洒下来,在骸骨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那具沉默的骨架躺在箱中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十七年前的惨剧。

回到市局,法医科连夜对骸骨进行了检测。第二天一早,沈砚拿到了初步报告。

“沈队,骸骨性别为男,年龄推断在16-18岁之间,身高约175厘米。”法医小李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重建图,“致命伤确实是肱骨上的砍痕,导致血管和神经断裂,失血过多死亡。另外,我们在骸骨的牙齿缝隙里发现了微量的沥青和木屑,指甲缝里还有一点红色油漆残留——很可能是掩埋者或者第一现场留下的。”

“沥青、木屑、红色油漆……”沈砚手指敲击着桌面,“这指向什么?建筑工地?木材加工厂?还是汽车维修厂?”

“不好确定,但范围缩小了很多。”小李补充道,“还有那个关节处的凹陷,我们做了建模分析,应该是长期佩戴一枚内径约2.2厘米的金属戒指造成的,戒指材质可能是铜或者黄铜合金。”

林夏这时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一叠文件:“沈队,户籍科那边有消息了。近二十年内,符合年龄、身高条件的失踪男性有127人,我们筛选出了10个失踪地点在青城市郊、且失踪时间与骸骨死亡时间吻合的,其中最符合条件的是这个——”

她把一张泛黄的失踪人口登记表递到沈砚面前:“江枫,男,失踪时17岁,青城市第十七中学高二学生。2006年8月,跟着家人去红松林附近露营时失踪,至今杳无音信。他的父亲江国栋当时是青城市建筑设计院的院长,母亲是中学教师。”

沈砚看着登记表上的照片,照片里的少年眉眼清秀,嘴角带着浅浅的笑。他的目光落在“父亲职业”那一栏——建筑设计院院长,正好和骸骨上的沥青、木屑痕迹对上。

“立刻联系江国栋夫妇,采集DNA样本进行比对。”沈砚站起身,“另外,调查2006年江枫失踪案的卷宗,我要知道当年的调查为什么会中断。”

林夏刚要转身,沈砚又补充道:“还有,查一下2006年前后,青城市郊有哪些建筑工地或者木材加工厂使用过红色油漆,尤其是和江国栋所在的设计院有合作的单位。”

线索像是散落的珠子,终于开始有了串联的迹象。但沈砚心里清楚,十七年的时间足以掩盖太多真相,这起看似有了眉目的冷案,背后或许还藏着更深的秘密。

第二章 中断的调查

江国栋夫妇接到电话时,正在整理儿子的遗物。十七年了,江枫的房间还保持着原样,书桌上堆着没做完的习题册,墙上贴着篮球明星的海报,仿佛主人只是出去买了瓶酱油,随时会推门进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