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带走了文明的数据库、基因库、科技结晶,以及数十万经过严格筛选的休眠中的殖民者。
他们以为自己是幸运的逃生者,是史诗的开篇 。
第二章:微光城市与暗影
诺亚七号并非寂静的坟墓,而是一座运转中的微光城市。
人造日光在固定的“清晨”时分缓缓亮起,模拟着早已消失的地球晨昏,照亮了贯穿舰体核心区域的中央大道。
穿着统一制服的人们开始流动,前往生态农场、水循环处理中心、引擎维护部等关键岗位。
空气中弥漫着循环水淡淡的臭氧味和植物培育区潮湿土壤的气息——这是飞船上最接近“自然”的味道。
李琟的每日巡视如同一种仪式。
他步伐沉稳,目光扫过每一个读数屏幕,聆听每一位主管简洁高效的汇报。
生命维持系统的负责人指出水回收效率下降了0.3%,正在排查;农业主管报告B-7区一种主要碳水作物的真菌感染已被控制,但产量会受轻微影响;工程师报告曲速引擎状态稳定,但长期超空间航行的能量矩阵损耗略高于预期。
每一个微小的波动都被严密监控。
在这里,没有“小问题”,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是指数级灾难的起点。
李琟的回应总是冷静而果断,批准资源调配,要求增加检测频率。
他的存在本身就像飞船的龙骨,稳定着这脆弱漂浮的世界。船员们对他投以敬畏的目光,那是对权威的服从,也是对“希望”象征的本能依赖。
巡视的终点是殖民者休眠舱区。
数以十万计的休眠舱如同巨大的蜂巢,层层叠叠,延伸至视野尽头。
舱内的人们面容安详,仿佛只是沉睡,他们是“方舟”真正的核心——文明的种子,未来的承诺。
李琟将手贴在一个冰冷的休眠舱盖上,里面是一位年轻的女性,她的资料显示是一位基因学家。
“他们在做梦吗?”跟在他身边的新任医疗主管,林云博士,轻声问道。她不仅关注生理健康,更负责监控全体船员的心理状态。
“希望他们的梦比我们的现实美好。”李琟收回手,语气听不出波澜。对他而言,这片寂静的区域既是“摇篮”,也是沉重的“墓碑”。
每一个休眠舱都代表着一个被留下的世界,一段被冻结的人生。
他们是目的,却也是负担。
维持这庞大的休眠系统消耗着惊人的能量,任何关于优先唤醒部分人员或调整休眠参数的提议,都会触及最根本的伦理困境:谁的命更“重要”?
在非值班时间,船员们的休息区“守望者酒吧”成了信息和情绪的交换场。
这里供应着合成的、味道寡淡的酒精饮料和营养液,但人们聚集于此,并非为了口感,而是为了短暂的联结。
几名下级船员围坐一桌,声音压得很低。
“...能源配给又调低了,模拟日光时间缩短了半小时。说是为了优先保障休眠舱。”
“我们能撑到‘希望之星’吗?据说航程比公开的数据要长...”
“到了又能怎样?‘新人类’...听起来就像要把我们格式化重装一样。我昨天偷偷藏了一本旧世界的诗集,算不算违反‘文明纯净协议’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