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“以后你就在这里工作。”沈文渊说,“我会跟管事的说好,让你在图书馆帮忙。那里清静,有空你可以自己看书。”

晚秋点点头,眼中满是决心。

最初的几个月很是难熬。晚秋不识字,只能从最基础的认字开始学起。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个慈祥的老先生,见晚秋好学,便时常指点她。晚上,等所有人都走了,她就点着煤油灯,一本一本地啃那些厚厚的医学书籍。

沈文渊偶尔会来看她,带些吃的用的,还会解答她的问题。他发现晚秋异常聪明,记忆力惊人,对医学尤其是法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。

“为什么偏偏喜欢法医?”有一次他问。

晚秋的眼神暗了暗:“因为法医能让死人说话。”

三年后,晚秋已经能流畅地阅读大部分医学著作。她尤其痴迷于宋慈的《洗冤录》和新引进的西洋法医学,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。

这时,沈文渊已经毕业,留在学校当了助教。他帮晚秋争取到了旁听生的资格,让她能够正式上课。

“你很有天赋,”沈文渊对她说,“将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法医。”

晚秋只是笑笑,没有说话。她心里清楚,她学这一切,只为了一个目的——回去,为外婆讨回公道。

机会来得比她想象中要快。民国二十五年,学校有一个公派留学的名额,去东瀛学习最先进的法医学技术。沈文渊极力推荐晚秋,甚至与主任争执起来。

“她连正式学生都不是,怎么能占这个名额?”主任不满地说。

“但她是最合适的人选!”沈文渊据理力争,“她对法医学的理解甚至超过了许多毕业生。这是难得的机会,不应该因为身份而错过。”

最终,在沈文渊的坚持下,晚秋获得了这个名额。临行前夜,沈文渊来送她。

“此去东瀛,路途遥远,你要保重。”他说着,递给她一个小包裹,“这是我的一点心意,路上用得上。”

晚秋打开一看,里面是一些银元和一本崭新的笔记本。笔记本扉页上写着:“知识就是力量。”

“谢谢你,沈先生。”晚秋轻声说,“这些年来,若不是你...”

沈文渊摇摇头:“是你自己争取来的。我只希望,你学成归来后,能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。”

晚秋望着远方,目光深邃:“我会的。”

在东瀛的三年,晚秋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能学到的知识。她师从著名的法医学教授小林荣一,不仅掌握了最新的法医技术,还学会了使用各种科学仪器进行物证分析。

她尤其关注一桩轰动东瀛的悬案——通过衣物纤维和指甲中的残留物,最终将真凶绳之以法。这让她想起了那半枚盘扣,想起了外婆指甲中可能残留的证据。

如果当时有人懂得这些,陈德海是否早就伏法了?
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晚秋毅然回国。此时她已经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法医,被分配到省警察厅工作。战乱年代,死亡无处不在,她的专业知识很快得到了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