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海法连忙放下手里的书,拿过作业本说道:“真是及时雨啊,你是知道我的,我不怕语文,英语也能抗。就是怕数学。去年才考了72分,如果有你的数学分,我去年就能上线了,今天还用在这里吗。”
但是林霖知道,这一次他的数学还是70几分。总分离第三批专科线还差了3分,大学的大门还是对他关闭着。现在让他做熟几道题目,进专科线应该没问题的。明后天再让他做几道高考试卷里的类似的物理化学的题目,尽量能让他考上上海海运学院。以实现他的理想。
5
漫长而又短暂的三天过去了。林霖和许海法是一起回的家。许海法在许集乡的许集村,林霖家则在许集乡的一个小山村林家村。只有先到许集村,才能再去林家村的。
一路上林霖没什么感觉,这些熟烂了的题目,如果不是语文的作文不可预测外,他几乎可以拿满分。当然,他实际考试时是做了保留的。他可不想考个全省第一,全市第一,那样就太引人注目了。他只要能达到他自己想进的学校就可以了。
许海法则是一路高歌,这一次他在考前做了林霖给他的几道题目,考的确实很好,今年上线应该问题不大了,而且有很大可能可以进上海海运学院。
几天后,许集中学来通知让高考生去填志愿。
那时代填志愿真的是很考验人的,是估分填志愿。学校把各门课的试卷做了标准答案,贴在墙上。每个学生对比着标准答案估算自己的分数。以估算出的分数和去年的各个大学的录取分数做比较,再填自己想进的,能进的学校。
这样的填志愿方式往往会有人后悔一辈子。因为总有人会高估或低估自己分数的。高估了自己分数的人,一般都会被批次靠后的学校录取,特殊的还会落榜。低估分数的,本来能进重点大学的,甚至清华北大的,因为低估了分数不敢填报,而只读了普通大学的也多的是。
而实际的分数要到志愿填报结束后才会发到学校了,学生可以去学校自行查看。有些人认为自己考的不好的人,甚至都不想去看分数。这也造成了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。
因为那时候的录取通知书是寄到学校的。有些人认为自己考差了,随随便便的填了志愿后,就出去打工挣钱了。实际成绩也没去看。更别说去拿通知书。可事实上考的还好,被录取了,学校里等不到人来拿通知书。有些人就会起坏心思了,改个名,做张假身份证就去读大学了。
林霖很快就填好了。他在三批志愿里填的都是上海的各个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。第一批次的第一志愿就是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管理专业。因为他为了明年的那场富贵,只想去上海的大学读书。
6
林霖家里是比较穷的,穷到去年上高复班的学费还是向别人借的。虽然在林家村的几十户人家来说,大家其实都差不多。略微富裕些的人家,肯定是有家里人在外打工的。就全县来说林家村算是比较穷的一类的。主要是他们村比较偏僻,村里没有企业,村民都是靠种田吃饭的。
这时代靠种田吃饭的,能生存下去的真是奇迹了。按他们村来算,人均0.8亩田。林霖家5口人,4亩田,按正常亩产量1000斤算,年收4000斤稻谷。大约值1100元钱左右。减去成本,减去农业税和各种附加费,剩下的最多不超过300元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