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我与她相识
办公室的日光灯管换了三茬,我与她在同一家公司的工龄,不知不觉都刻满了十五年。
她管着组装产线,我盯着品质检测,两条平行线原本各有轨迹。直到那年接手新能源项目,她带着车间工人调试新设备,我拿着检测仪器跟进首件产品,才算真正熟络起来。陕西姑娘身上那股利落劲儿,在她扎得高高的马尾辫上就能瞧出来 —— 走路带风,说话掷地有声,却总在我指出检测问题时,先认真记在笔记本上,再笑着说 "霞妹妹放心,这茬我连夜整改"。
85 年出生的她,恰好比我大两岁。八十年代生人共有的踏实,在她身上格外突出。每次见她都是一身运动装,白色T恤深蓝色运动裤,衬得那张清秀的脸更显精神。不是那种刻意修饰的漂亮,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清爽,真诚善良、有礼貌、知书达礼、大方、得体、正直、像关中平原上的风雪,雪白干净又有力量。
共事越久,越觉她像本耐读的书。生产线出问题,她总能在我提出一个疑虑时,连带着三四个潜在风险都考虑周全。有次供应商来料出了瑕疵,她不等我上报,已经带着采购去仓库排查完所有批次,连替代方案都拟好了两份。那种 "凡事有回响,件件有着落" 的稳妥,让我打心底里佩服。
她总说羡慕我会写文章。有天加班后,她递来一瓶冰镇的柠檬茶,忽然认真地说:"霞妹妹,哪天也写写我的故事吧。" 我望着她被车间灯光映亮的侧脸,想起她讲过的故事,后来独自到南方打工的经历,笑着应下:"姐,你这故事值得好好写。"
那时以为是句玩笑,如今看着她在产线前指导新人的背影,才懂她不是随口说说。十五年光阴里,那些藏在沉稳外表下的坚韧,那些裹在乐观里的不易,早就在一次次工作往来中,酿成了值得被书写的篇章。
2 她的家庭背景和她小时候的生活
要讲她的故事,总得从她老家陕西省宝鸡市眉縣说起了,秦岭主峰太白山的雪水,沿着石头缝渗进渭河平原时,总不忘在眉县拐个弯。这片被秦岭护在臂弯里的土地,南依太白积雪,北临渭水汤汤,像块被山水浸润的碧玉,嵌在关中平原的西端。
从地图上看,眉县恰好处在宝鸡与西安之间的咽喉地带,陇海铁路穿境而过时,总要为这片沃土建个站点。老人们说,这里自古就是 "关陕孔道",周秦时期的驿道上,曾跑过运送青铜礼器的马车,如今连霍高速的车流里,还能寻见当年商旅的影子。
眉县人的日子,一半浸在猕猴桃的甜香里。四月桃花开得漫山遍野时,塬上的果园就成了白色的海洋,农妇们戴着蓝布头巾疏花,指尖沾着花粉,笑声惊起篱笆上的麻雀。等到九月,绿皮的徐香、黄心的金艳挂满枝头,收购点的卡车排成长队,冷气库里的温度计永远停在 0℃—— 这里的猕猴桃要穿过大半个中国,去甜透陌生人的味蕾。作为 "中国猕猴桃之乡",每三颗猕猴桃里就有一颗来自眉县,果园边的农家乐里,老板娘会用刚摘的果子给你泡杯酒,说 "这酒养人,就像咱秦岭的水"。
太白山是眉县人最骄傲的家底。海拔 3771.2 米的主峰常年戴着雪帽,当地人叫它 "太白山爷爷"。山脚下的汤峪镇,温泉水冒着热气,冬夜里泡在池子里看雪,是老辈传下来的惬意。每年七月,山货担子会挤满山口,卖核桃的老汉揣着秦腔唱本,说 "李白当年上太白,就着山泉喝咱眉县的酒"。而张载祠里的柏树下,总有人在抄写 "为天地立心" 的箴言,这位北宋大儒的故里就在横渠镇,如今镇上的学堂还保留着晨读关学典籍的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