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晚晴警惕地看着他,没说话。这半年,她见过太多自以为是的男人试图用“欣赏艺术”的借口接近她。

男人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,微微一笑:“我不是坏人。我叫沈砚,刚回国不久,以前在巴黎做艺术投资。”他递来一张名片,“如果你有更多作品,我很乐意看看。”

晚晴犹豫片刻,接过名片。纸质厚重,排版简洁,只有一个名字和电话号码,没有任何头衔。

“你为什么觉得我不是骗子?”沈砚忽然问,眼中带着些许调侃。

晚晴轻轻摇头:“骗子不会对一幅在雨中画的破画感兴趣。”

沈砚笑了,这是晚晴第一次看到他笑,眼角泛起细纹,让他整个人柔和了许多。

“有道理。”他站起身,“雨大了,需要我送你回家吗?”

“不用,谢谢。”晚晴收起画具,站起身朝相反方向走去。

她没把这次相遇放在心上,直到一周后,她工作的画廊老板委婉地告诉她,有人投诉她的作品“缺乏原创性”,她不能再在这里画肖像了。

走投无路之际,晚晴想起了那张名片。

电话接通后,沈砚似乎早已料到她会打来:“明天上午十点,我在平江路的工作室,你知道那里吗?”

第二天,晚晴穿着最体面的一件衣服——仍然是半年前的名牌连衣裙,但已经洗得有些发白——找到了沈砚的工作室。那是一座临水的老宅改造的空间,内部却极其现代化,黑白灰的主色调,墙上挂着几幅抽象画作。

沈砚正在与一个外国人交谈,见到晚晴,示意她稍等。

“那是日内瓦艺术中心的策展人,”结束后,沈砚解释道,“我们在谈明年的一场展览。”

晚晴环顾四周,墙上挂着的作品风格大胆创新,与她传统的水墨画风格截然不同,却莫名地让她感到一种共鸣。

“你说你看过我的画?”晚晴直接问道。

沈砚走向一个抽屉,取出几幅画作——正是晚晴这半年来在不同地方画的,有些甚至连她自己都忘了。

“你怎么会有这些?”

“我买下来的。”沈砚平静地说,“从你卖画的地方,或者从那些买了你画又转手的人那里。”

晚晴感到一阵不适:“你在调查我?”

“我在投资。”沈砚纠正道,“艺术投资不只是买已成名的作品,更重要的是发现潜力。你的画技无可挑剔,但更珍贵的是其中的......”他停顿片刻,寻找合适的词,“灵魂的裂痕。”

晚晴愣住了。从来没有人这样评价她的画。

“痛苦是艺术最深的养分。”沈砚继续说,“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痛苦转化为艺术。大多数人被痛苦吞噬,而你......”他指着那些画,“你在用画笔与之对话。”

沈砚提供的工作很简单:使用他的工作室创作,他可以提供所有材料,并负责销售作品,所得五五分成。不过问过去,不干涉创作自由。

晚晴犹豫了。这听起来好得不真实。

“为什么帮我?”她终于问出口。

沈砚的目光落在窗外流淌的河面上:“三年前,我在巴黎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。是一个陌生人的帮助让我走出困境。现在,我只是把这份帮助传递下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