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记录了我的丈夫,那个老实巴交的男人,如何因为不愿意接受不合理的补偿,而在一场“意外”中,被失控的推土机活活压死。
我翻到最新的一页,借着昏暗的灯光,用颤抖的手写下一行字。
“王宇,棋子已入局。”
04
王宇感觉自己像是走在一条没有尽头的黑暗隧道里。
他试探着向局里一位快退休的老领导打听八年前的旧城改造项目。
老领导看了他一眼,叹了口气,把声音压得很低:“小王,听我一句劝,那水深得很,淹死过人。你年轻,别往里掺和。”
老领导欲言又止的态度,更加坚定了王宇探究的决心。
他知道,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毙。
我联系上了我的那位“老友”——张明。
张明曾经是本市最出名的调查记者,以笔为刀,揭露过不少黑幕。
后来因为动了某个大人物的蛋糕,被报社开除,差点连饭碗都丢了。
现在,他成了一个自由撰稿人,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。
但我知道,他心里的那团火,从未熄灭。
我没有直接找他。
我通过一个我们共同认识的老朋友,转交给了他一个信封。
信封里没有别的东西,只有一张剪报和一行手写的字。
剪报,是八年前那篇报道我丈夫“意外身亡”的新闻。
那行字是:“五万罚款,八年血案,同一个刽子手。”
我知道,凭张明的职业嗅觉,他会明白的。
果然,没过两天,张明就开始行动了。
他没有从城管局这条线入手,那太容易打草惊蛇。
他从八年前旧城改造的受害者名单开始查起。
他找到了当年那些被迫搬迁的街坊,很多人都还记得我,记得我那个死不瞑目的丈夫。
在张明的耐心走访下,一些关于“强拆”、“意外事故”、“补偿款账目不清”的零星信息,像碎片一样,开始汇集到他手中。
王宇也没闲着。
他开始跟踪陈建国。
一个周末的晚上,他看到陈建国的车开进了一家高级私人会所。
他不敢跟得太近,只能在外面守着。
几个小时后,他看到陈建国和几个脑满肠肥的男人勾肩搭背地走了出来,一个个都喝得满脸通红。
王宇认得其中一个,是本市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的老板。
他躲在暗处,用手机远远地拍下了几张模糊的照片。
他听到他们在醉醺醺地谈论着什么“新区的地皮”、“下一个项目”,还有人拍着陈建国的肩膀说:“老陈,这次可全靠你了,事成之后,少不了你的好处!”
王宇的心,凉了半截。
他将自己收集到的所有线索——罚款账目的疑点、八年前的旧照片、陈建国与地产商的秘密会面——串联了起来。
一个庞大的、以权谋私的腐败网络,正在他面前慢慢浮现出轮廓。
他感到一阵阵的后怕,但更多的是一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