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“父亲……父亲何在?”她急声问道,必须立刻确认蔡邕的处境。

云岫连忙答道:“家主今日应召入宫了。董相国近日心绪不佳,常召家主前去顾问应对之策。女公子,您昏迷了一日一夜,家主来看过您数次,方才被宫中黄门急召而去,临走前还叮嘱奴婢好生照看……”

入宫了……在董卓身边!

林夏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。她知道董卓此时已是穷途末路,关东联军虽各怀鬼胎,但兵锋已指向洛阳(虽已迁都,但战事未息),董卓性情愈发暴戾乖张,伴君如伴虎,父亲此刻在宫中,随时可能有危险。

但她现在什么也做不了。这具身体虚弱不堪,她对这个时代一无所知,她甚至连这间屋子都走不出去。

无力感深深地攫住了她。

她必须冷静下来。她是林夏,是受过现代高等教育、拥有远超这个时代千年知识和历史视野的专业人士。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

她深吸几口气,努力平复翻腾的心绪。

“云岫,”她放缓了语气,尽量让自己显得只是病中虚弱,“我有些饿了,可否为我取些粥食来?”

先支开侍女,她需要独处的时间来整理思绪。

云岫不疑有他,见女公子肯进食,顿时喜上眉梢,连忙应道:“诶!灶上一直温着粟米羹,奴婢这便去取来!”

看着云岫匆匆离去的背影,林夏强撑着虚弱的身子,重新打量这间屋子。

目光再次落在那面青铜镜上,镜中的少女眼神依旧惊惶,却已多了一丝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沉凝和决绝。

蔡文姬的命运,从这一刻起,已经改变了。

她林夏绝不会坐以待毙,绝不会让父亲走向历史的断头台,绝不会让自己沦落胡尘十二年!

救父,求活。

然后,尽她所能,守护那些即将在战火中散佚的文明碎片。

这是她作为古籍修复师林夏的使命,也是她作为蔡文姬,必须面对的宿命。

第二幕:谏父

傍晚时分,蔡邕才从宫中归来。

林夏,或者说现在的蔡文姬,早已让云岫帮她稍作梳洗,换上了一件干净的深衣,强打着精神坐在案几前。她必须尽快见到父亲。

当蔡邕拖着疲惫的步伐踏入房中时,文姬的心猛地一揪。

眼前的男子年约五旬,面容清癯,眉宇间带着学者特有的儒雅与沉静,但此刻却笼罩着一层难以化开的忧悒和倦色。他头戴进贤冠,身着黑色官袍,官威不显,反倒更像个被琐事缠身的教书先生。

这就是蔡邕,东汉末年最负盛名的文学家、书法家、音乐家,一位真正的文化巨擘。

“琰儿,你感觉如何?可还有何处不适?”蔡邕见到女儿坐起,眼中立刻浮现出真切的关怀,快步上前,坐在她对面,仔细端详她的气色。“为父今日被琐务缠身,未能一直看顾于你,心中实在愧疚。”

他的声音温和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,那是长期劳心劳力所致。

文姬鼻尖一酸。历史上对蔡邕的记载,多强调其才华及其悲剧结局,但此刻在她面前的,首先是一位关心女儿的父亲。

“劳父亲挂心,女儿已无大碍,只是仍有些乏力。”文姬垂下眼睑,按照记忆中的礼仪,轻声细语地回答,“父亲面色疲惫,可是宫中事务繁杂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