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蔡邕叹了口气,揉了揉眉心:“无非是些……哎,罢了,不说这些烦心事了。你安然醒来便好。”他似乎不愿将朝堂的污浊之事说与女儿听。

文姬却知道,必须切入正题。她时间不多。

她深吸一口气,抬起头,目光直视蔡邕,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既担忧又充满说服力:“父亲,女儿昨日昏沉之中,得遇异梦,心甚惶恐,思之不得不言。”

“哦?何种梦境,竟让我儿如此不安?”蔡邕关切地问。

“女儿梦见……梦见西方白虎星宿晦暗不明,主杀伐兵燹;东方青龙虽显,却鳞甲翻卷,各自为政,难以合力。有赤气贯紫微帝星,恐非吉兆。”文姬小心翼翼地编织着语言,将关东联军讨董、董卓败亡、王允掌权后又迅速失败的历史大势,用这个时代最能接受的“天象示警”方式包裹起来。“女儿醒来后,心慌意乱,听闻如今关东诸州牧郡守皆起兵……这梦境岂非……岂非有所映照?”

她紧紧盯着蔡邕的反应。

蔡邕闻言,面色微微一变,眼神中掠过一丝惊诧和更深沉的忧虑。他沉默了片刻,方才缓缓开口:“梦由心生,你前日受雷惊悸,神魂未稳,做些怪梦也是常理。至于天象兵事……”他顿了顿,声音压得更低,“非你我妇孺之辈可妄议。如今朝廷……唉,董相国虽行事刚猛,于国事却亦有匡扶之心,征召为父,亦是看重学问,欲重整礼乐典籍。”

果然如此!

文姬心中暗急。蔡邕的态度正如她所料:一方面对时局有深刻的忧虑,甚至隐约看到了不祥之兆;另一方面,他又深受儒家忠君(至少是忠于此番将他从流放中召回、给予他官职和认可的朝廷)思想影响,并且对董卓的“知遇之恩”抱有复杂的感激之情。让他此刻主动背弃董卓,寻求退路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“可是父亲!”文姬忍不住提高了声音,语气带上了真实的焦急,“即便不论天象,如今联军兵锋西指,董相国……他纵有万般好处,然其行事已惹天下怨愤,恐难久持!届时大厦倾颓,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?父亲您身在朝中,位居显要,只怕……只怕会受到牵连啊!”

她几乎要脱口而出“王允不会放过你”,但硬生生忍住了。此时提及王允,太过突兀和诡异。

蔡邕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。他并非不明白女儿话中的道理,但这番话直接戳破了他一直试图回避的残酷现实,也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士人的尊严和某种程度的固执。

“琰儿!”他的语气带上了几分严厉,“此话休要再提!为臣者,当尽忠职守,岂可因虑及自身安危而妄测时局,预作趋避之想?董相国于我有征召之恩,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,我岂能因一己之私而思遁逃?此话若传扬出去,我蔡氏门风何在?我蔡伯喈还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?”

他看着女儿瞬间苍白的面色和眼中的恐惧,语气又不由得软化下来,带着一丝疲惫的安抚:“你的心意,为父知晓了。但此事关乎名节,非比寻常。近日勿要再外出,好生在府中静养。外面……不太平。”

说完,他站起身,似乎不愿再就此话题深谈下去:“你好生休息,为父还有些书卷需整理。”言罢,便转身离去,背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沉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