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

“女公子说,树皮需捶打至少千次,直至纤维如丝。”

“女公子吩咐,石灰水浸沤需满七日,每日搅拌两次。”

“女公子让问,竹帘可否做得更细密些?捞纸时速度务必要慢而匀。”

工匠们虽从未听过这些要求,但依言而行。几次失败后,第一批改良纸张终于造了出来!

虽然远未达到现代水平,但相较于市面上的蔡侯纸,已然洁白细腻了许多,韧性大增,书写起来墨迹不易晕散。

蔡邕见到成品,大喜过望,连呼“神技”!亲自用新纸誊写了一段《熹平石经》,爱不释手。

文姬知道,时机成熟了。

她向蔡邕进言:“父亲,此纸虽好,但所耗人工物料颇多。府中用度虽足,然此等良纸,若能流传于世,惠及更多读书人,岂不更好?可否让工匠们多制一些,交由禾叔拿去相熟的书肆寄卖,所得银钱,既可补贴工坊,亦可资助寒门学子购纸求学,略尽父亲惜才之心?”

这个提议,既符合蔡邕大学者的身份和惜才的心理,又完美掩盖了文姬积累资金的真实目的,甚至还能为蔡邕博得美名。

蔡邕毫无怀疑,只觉得女儿愈发聪慧懂事,不仅心思巧慧,更能体恤父亲,惠及士林,当即慨然应允:“善!大善!便依我儿所言。此事全权交由你与蔡禾打理即可。”

于是,一条稳定的资金渠道悄然建立。改良的“蔡氏纸”很快在长安士人中小范围流传开来,因其质优且带有蔡邕的名人效应,虽价格不菲,却颇受欢迎。所得利润,大部分由蔡禾秘密存入文姬的小金库,小部分确实用于工坊再生产和资助学子,账目清晰,毫无破绽。

第三幕:未雨绸缪探前路

资金和情报初步到位,下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:路线与接应。

通过蔡邕和云岫的信息,文姬对天下大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。直接南下荆州的道路被各路军阀割据,风险极大。她最终确定了那条迂回而隐蔽的路线:长安->汉中->蜀地->荆州->交州。

汉中此时在五斗米道张鲁手中,相对封闭独立。蜀地是刘璋的地盘,虽暗弱,但境内还算安稳。这条路线能最大程度避开中原主战场。

但这条路同样漫长而艰险,需要可靠的向导和沿途的落脚点。

她需要真正能在外奔走办事的人。蔡禾年纪已大,且目标明显,不宜远行。

这一日,文姬以“工坊需采购特殊树皮”为名,让蔡禾将她带到了前院一间偏房。那里,早有两位青年等候着。

这两人约莫二十出头,面容有几分相似,身材精干,皮肤黝黑,眼神里透着市井之人的精明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悍勇。他们是蔡禾的远房侄孙,名叫蔡大、蔡二,父母早亡,曾在洛阳街头摸爬滚打,做些小买卖,也有些江湖门路,迁都后辗转来到长安投靠蔡禾,目前在府中做些外围杂役。

蔡禾低声道:“女公子,这便是老奴之前提过的两个不成器的侄孙。身手还算利落,人也机灵,对长安内外三教九流的路数都熟,最重要的是,嘴严,知恩。”

文姬打量着他们,两人显得有些紧张,不敢直视她。

“禾叔说你们是可靠之人。”文姬开口,声音平静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度,“如今有件紧要事,需得力之人去办。此事艰难,且需远离长安,经年累月。但若办成,于蔡府,于你们自身,皆有莫大好处。你们可愿意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