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幕:纸跃龙门
蔡府后院的工坊成了文姬的第一个“根据地”。改良造纸术的成功,不仅带来了“蔡氏纸”的美名和稳定的资金流,更成为了一个绝佳的掩护和社交切入点。
文姬并未满足于初期的成功。通过蔡禾,她持续向工匠们灌输更精细的理念:“女公子说,楮树皮与麻的配比或可再调,试试七分楮三分麻?”
“捞纸的竹帘,经纬可否再密上二十目?”
“听闻西域有一种‘滑石粉’,极细,若在纸浆中掺入微量,或可更增纸张光洁?”
一次次试验,一次次改进。工匠们对这位从未亲临工坊、却总能提出奇思妙想的女公子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产出的纸张质量稳步提升,逐渐分出了等级:最上等的“云纹笺”,洁白如雪,细腻坚韧,专供蔡邕书写重要碑文或赠予挚友;中等的“青檀纸”,价廉物美,成为书肆的主力;甚至还有更次一等的“毛边纸”,成本极低,被文姬建议父亲大量采购,用于资助长安城内贫寒学子的日常书写。
这最后一举,为蔡邕赢得了巨大的声誉。士林交口称赞蔡伯喈不仅学问渊博,更惜才爱士,德高望重。连王允等朝臣,也不得不对蔡邕此举表示公开的赞赏。这无形中为蔡家披上了一层保护色,让任何人都难以将其与“董卓余党”直接划等号。
文姬则通过蔡禾,牢牢掌控着“蔡氏纸”的产销和财务。利润被分为三部分:一部分明账,用于工坊再生产和资助学子;一部分暗账,存入她的秘密金库;还有一部分,则转化为另一种资源——人情。
她让蔡禾以“感谢关照生意”为名,将上好的“云纹笺”定期赠予与蔡府有来往的官员、将领家的眷属,甚至包括吕布府中的几位得宠妾室。礼物不重,却雅致贴心,悄然无息地编织着一张微弱却广泛的关系网。
第二幕:锦书南飞
与此同时,蔡大、蔡二两兄弟的南下之旅,充满了艰辛与不确定性。
文姬通过蔡禾,与他们保持着断续的联系。传递信息的方式原始而危险:有时是托付给往返的商队指口信,有时是驯养的信鸽(成功率极低),最可靠的方式,则是兄弟二人每隔两三月,派其中一人亲自冒险返回长安附近,在约定地点与蔡禾秘密会面,当面汇报进展。
第一次汇报是在初平元年秋。蔡大风尘仆仆地回来,带回了初步的消息:
“女公子,路不好走!从长安到汉中,古道多有损毁,散兵游勇和山贼不少。俺们兄弟扮作贩运药材的客商,亏得过去认识些门路,交了些‘买路钱’,总算到了汉中。”
“汉中现在是个叫张鲁的五斗米道师君管着,规矩怪得很,但境内倒还算太平,不怎么管外面打仗的事。俺们按吩咐,用带去的金银,在城南盘下了一家快要倒闭的小客栈,地方不大,但带后院,能住人也能存货。就是……花钱如流水,地头蛇也要打点。”
文姬仔细听着,指示蔡禾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,并叮嘱:“安全第一。客栈不求盈利,但求稳妥,作为据点。下一步,尝试与当地的小商贩建立联系,收购些汉中特产药材,摸清物价和门路。蔡二可继续尝试向南,探一探入蜀的道路,但绝不可冒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