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汇报已是初平二年春。这次是蔡二回来,面色黝黑,却带着一丝兴奋:
“女公子,入蜀的路探了一些!金牛道、米仓道都走了段,险得很!路上碰到好几股小毛贼,幸亏俺们机灵,没硬拼。”
“好消息是,在葭萌关附近,俺们搭上了一个经常往来蜀地和汉中的马帮小队,给了些好处,他们答应下次带货可以捎上俺们的人,能省不少麻烦!”
“客栈那边,大哥打理得还行,收了些天麻、杜仲,也认识了几个本地小吏。就是张鲁那边查得时紧时松,心里总不踏实。”
文姬心中稍安。进展虽然缓慢,但路线正在一点点打通,据点也在稳固。她再次给予资金奖励,并下达新指令:“接下来,你们的任务不是赚钱,而是绘制一份尽可能详细的从长安到汉中、再到蜀地边境的路线图,标注出关卡、驿站、险要地段、可能的补给点和危险区域。同时,在汉中据点,开始少量囤积易于保存的粮食和药材。”
这条遥远的“南迁之路”,正依靠着金钱、勇气和谨慎,一寸寸地向南延伸。
第三幕:时局动荡
外面的世界,正按照历史的剧本,加速崩坏。
通过蔡邕的忧叹和云岫搜集的市井流言,文姬清晰地拼凑出时局的演变:
初平元年末,关东联军果然陷入内讧。袁绍、袁术兄弟相争,曹操自主发展,孙坚得玉玺后与袁术联合又相互猜忌,讨董联盟名存实亡。董卓的压力骤减,愈发骄横。
初平二年,董卓自封“太师”,僭越礼制,在郿坞大兴土木,穷奢极欲。他派麾下李傕、郭汜等将四处劫掠,与地方军阀摩擦不断,关中地区民生凋敝,怨声载道。长安城内,西凉军军纪败坏,与公卿大臣的矛盾日益尖锐。
蔡邕归家后的叹息越来越沉重。
“今日又闻相国因些许小事,屠戮宫中侍从数十人……”
“牛辅军中大将胡赤儿,竟因口角当街斩杀议郎,无人敢管……”
“吕布将军……唉,其与相国嫌隙日深,宫中皆传,相国曾因小事对其拔手戟掷之……”
文姬安静地听着,每一次消息都让她心中的警报声更响一分。她知道,董卓的倒行逆施已臻顶点,火山爆发前的压力正在积聚。她也不断通过蔡禾,微调着家里的准备:更多地储备耐存的粮食和药品,让蔡禾物色更多可靠、熟悉道路的车夫和护卫人选。
第四幕:卫家之变
历史的惯性同样体现在文姬的“婚姻”上。
初平二年夏,河东卫家传来噩耗——卫仲道病逝。
消息传来,蔡邕悲痛叹息,为这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女婿感到惋惜。文姬(林夏)则按照礼制,表现出适当的哀戚,但内心却松了一口气。最大的一个不确定性消除了。
然而,卫家的反应却比预期更快,也更令人心寒。卫仲道死后不到一月,卫家便派来了地位更高的族人,言辞虽然客气,但意思明确:蔡琰无子,且成婚不久夫君便亡故,卫家宗族认为其“克夫”、“不祥”,希望能继续留在蔡家,并“自愿”归还大部分嫁妆,以示两清。
这近乎侮辱的要求让蔡邕勃然大怒,当场严词拒绝,痛斥卫家“无礼”、“薄情”,声称女儿将永留蔡家,嫁妆一事休要再提,几乎与卫家使者不欢而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