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后,文姬却主动找到了余怒未消的父亲。
“父亲,请息怒。”她平静地说,“卫家凉薄,其心已明。女儿既不愿归,他们强求不得。至于嫁妆……那些田亩铺面远在河东,如今乱世,我们根本无法管理,形同虚设,反易惹人觊觎。不如……就此做个顺水人情。”
“嗯?”蔡邕皱眉。
“父亲可修书卫家,同意女儿长留蔡家,但嫁妆中的田产、店铺,我们愿意以市价折让于卫家,只换取金银或长安附近易于变现的财物。如此,既全了父亲不与之为伍的气节,也免去了未来的麻烦,更得了实惠。卫家求之不得,必会答应。此乃‘以退为进’。”
蔡邕看着女儿,目光复杂。他再次被女儿的冷静和深谋远虑所震撼。在巨大的情感冲击和羞辱下,她竟能立刻想到最有利的实际解决方案。他沉默良久,最终长叹一声:“哎……便依我儿吧。只是苦了你,受此委屈。”
“能常伴父亲身边,女儿不委屈。”文姬低下头。
就这样,一场婚姻的悲剧,最终被文姬转化成了一笔巨大的、合法的流动资金。通过这次交易,她的小金库瞬间充盈了数倍,足以支撑一场长途迁徙的所有开销。
第五幕:茁壮的成长
两年时间,文姬(林夏)已彻底融入了蔡文姬的身份。她不再是那个仅凭历史知识恐慌的穿越者,而是成了一个真正在乱世中运筹帷幄的策划者。
她熟练地运用着这个时代的规则,巧妙地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意图。她通过“造纸”和“处理嫁妆”,建立了稳固的经济基础;通过“蔡大蔡二”,开拓了未来的生路;通过“倾听”和“云岫”,构建了灵敏的情报系统。
她看着父亲蔡邕在这两年里,头发渐渐花白,眉头锁得更深。他对董卓的幻想逐渐破灭,对时局的忧虑日益加深。虽然嘴上仍坚持着臣子的本分,但文姬能感觉到,他内心的某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,那道固执的壁垒,正在现实的重压下出现细微的裂痕。
初平二年的冬天格外寒冷。长安城中流言四起,都说董太师在郿坞夜夜笙歌,而长安的粮价已经高得吓人。
文姬站在窗前,看着窗外凋零的景象,手中摩挲着蔡二最新带回的、画在绢布上的简陋地图。从长安到汉中的路线,已经标注得越来越清晰。
她知道,距离那场最终的爆发,越来越近了。
所有的准备,都将在那一刻接受检验。
(第三章 完)
第四章:风起青萍之末
第一幕:最后的准备
初平三年的正月,长安城没有一丝新岁的喜悦。持续的战乱、苛政与罕见的寒冬,彻底摧垮了这座昔日帝都的生机。粮价飙升至令人绝望的高度,街头冻饿而死的尸首已无人及时收殓,易子而食的惨剧不再是传闻,而是在坊闾间真实地蔓延。
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和恐慌,如同瘟疫般在城中弥漫。人们都知道灾难临头,却不知道那最终的审判会以何种方式、在何时降临。
蔡府之内,气氛同样凝重到了极点。文姬(林夏)知道,历史上董卓的死期就在这一年的四月。时间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。
她下达了明确的指令:造纸工坊以“原料匮乏”为由,逐步减少产量,直至完全停工。书肆的纸张销售也悄然停止。所有非必要的对外活动全部终止。府中用度缩减到最低,将节省下的钱粮尽可能多地转化为易于携带的硬通货和实物储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