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

这一日清晨,蔡邕又要前往宫中。他穿戴朝服时,手指竟有些微微颤抖。连日来的坏消息和那种无处不在的死亡气息,让这位学者身心俱疲。

文姬端着一碗安神汤走进来,看到父亲憔悴的面容,心中刺痛。她知道,今天,可能就是历史上董卓被杀的日子(她无法精确到日,但知道就在四月)。

她放下汤碗,走到父亲面前,最后一次,用最恳切、最绝望的语气尝试:

“父亲!”她声音微颤,眼中含泪,“女儿昨夜观星,见天象大异,太白犯紫微,赤气贯北斗,主……主大凶!宫阙之内,恐有血光之灾!今日……今日能否称病,暂避一日?求您了,父亲!”

这是她最后能做的、最直接的努力。她几乎要跪下来。

蔡邕看着女儿苍白而满是忧惧的脸,心中涌起无限的酸楚和怜爱。他何尝不知危险?他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杀机。他伸出手,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肩膀,笑容苦涩而充满无奈:

“琰儿,你的心意,为父……深知。”他叹了口气,目光望向窗外阴沉的天空,“然,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。为父身为侍中,值此非常之时,岂能因虚无缥缈的星象之言而临阵脱逃?况且……况且若真有大变,为父在场,或可……或可稍尽绵力,劝谏一二,以免苍生遭劫?”

他的话语里,依旧带着一丝文人天真而悲悯的幻想。

文姬的心,彻底沉了下去。她知道,不可能劝动了。父亲心中的“忠”与“责”,以及那一点点不切实际的幻想,最终战胜了对危险的恐惧。

“父亲……”她泪水滑落,知道这或许是最后一次见到完整的父亲。

蔡邕替她擦去眼泪,语气忽然变得无比柔和与决绝:“琰儿,记住为父的话。无论发生何事,保全自身,活下去。蔡家的学问,不能断。”说完,他毅然转身,大步向外走去,背影在昏暗的晨光中,显得异常单薄,却又带着一种赴死般的决然。

第四幕:惊变与等待

父亲走后,文姬立刻擦干眼泪,整个人进入了一种极度冷静的战斗状态。

她下令:紧闭府门,所有护卫各就各位,严禁任何人出入。

她让云岫和几个机灵的小厮,轮流在府中最高的阁楼上,密切关注皇宫方向和主要街道的动静。

她自己和蔡禾,则坐镇书房,等待着那决定命运的消息。

时间在死寂般的等待中缓慢流逝,每一秒都如同煎熬。

将近午时,突然,从皇宫方向传来一阵隐隐约约的、如同海啸般的喧嚣声!呐喊声、兵刃撞击声、惨叫声混杂在一起,即便相隔甚远,也能感受到那股可怕的混乱和杀意!

“开始了……”文姬猛地站起身,手指紧紧攥住衣袖。

阁楼上的小厮连滚爬爬地下来报信:“女公子!乱了!宫里好像打起来了!街上好多兵在跑!”

消息不断传来:

“看到吕布将军的骑兵在往宫里冲!”

“有太监和宫女从侧门逃出来!”

“好像……好像在喊‘董卓死了’?!”

终于!那个等待了三年、恐惧了三年、也筹划了三年的消息,终于得到了确认!

董卓死了!

文姬的心脏狂跳,但大脑却异常清醒。她知道,第一部分危机暂时解除,但更致命的第二部分危机,正在快速逼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