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站起身,目光扫过疲惫而惶恐的众人:“从今日起,我们不再是长安蔡府的郎君女娘、仆役护卫。我们是南迁的难民,是去投亲的商户。忘掉过去的身份,谨言慎行,一切以安全到达汉中为要。明白吗?”
“是!”众人低声应道,文姬的冷静和决断,无形中给了他们一丝支撑。
悲伤无法抹去,但必须转化为活下去的力量。这微弱的逃亡火种,承载着太多的重量,绝不能熄灭。
第二幕:险阻途中的微光
接下来的路程,艰苦远超想象。
春雨时断时续,道路泥泞难行,马车数次陷入泥坑,需要所有人下车合力推挽,弄得一身泥污,进度极其缓慢。干粮虽然充足,但缺乏热食,风寒湿冷开始侵袭,云岫和一名车夫先后出现了咳嗽、发热的症状。
文姬立刻启动应急预案。她让队伍提前结束行程,在一处有水源的林地旁扎营。
“收集干柴,升起篝火,烧热水。”她指挥若定,仿佛又回到了现代应对突发状况的状态。
她取出预先准备的药材——主要是生姜、柴胡等常见的驱寒散热之物,让云岫熬煮汤药分发给病患和自己御寒。
又将坚硬的干粮掰碎,放入陶罐中用热水熬成糊粥,让大家吃下暖胃。
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,在缺医少药的逃亡路上却至关重要。得益于她超前的准备和冷静的处理,病势没有扩大,云岫等人的病情在几天后逐渐好转。
除了自然环境的挑战,人的威胁更是无处不在。他们尽量避开主要的官道和城镇,选择偏僻小路,但依然数次遇到小股的流民、溃兵。有时需要散财消灾,抛出几枚五铢钱引开注意;有时则需要依靠蔡剑、蔡盾的警惕和护卫,提前隐匿或快速通过。
一路上,文姬亲眼见到了何为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。废弃的村庄、路边的饿殍、眼神麻木绝望的零星难民……东汉末年的乱世画卷,以最残酷的方式在她眼前展开。这远比任何史书上的记载都更加触目惊心,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南下寻找一片安宁之地的决心。
第三幕:文明的重量
尽管路途艰难,但文姬从未忘记自己最深层的使命——文化传承。
每当夜晚宿营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她会借着篝火的光芒,小心翼翼地检查马车夹层中的那些典籍纸卷是否受潮受损。这些轻薄的纸张,在她眼中重逾千斤。
一次,途中突遇暴雨,尽管有油布遮盖,但一辆物资车的角落还是渗入了雨水,浸湿了存放粮食的布袋和旁边的一小卷备用纸。众人手忙脚乱地抢救。
云岫下意识地先去擦拭粮食,文姬却第一时间扑向那卷被打湿边缘的纸,小心翼翼地用干布吸去水分,然后将其靠近篝火(但绝不烤得太近)慢慢烘干,神情专注得仿佛那是世间唯一的珍宝。
“女公子,这纸……比粮食还重要吗?”云岫有些不理解。
文姬抬起头,火光映照着她的侧脸,语气异常郑重:“粮食能让我们活下去,但这些文字,能让千千万万人的‘精神’活下去。它们记录着先人的智慧,历史的教训,文化的根脉。如果这些东西都消失了,即便我们活下来,也与野兽无异,我们的文明也就断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