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开陶艺坊时,陆沉看了一眼手机,时间是晚上七点。距离他猜测的“九点”,还有两个小时。他不知道凶手会不会真的按“三小时间隔”行动,但他必须做好准备——第三声钟响已经落下,第四声,或许很快就会响起。
第四章 九点的航标
两天后的晚上九点,滨海港的灯塔准时亮起,光束扫过漆黑的海面。港口值班人员发现,航海模拟器训练室的灯还亮着,推门进去时,看到35岁的航海教练吴磊趴在模拟器操控台前,额头中弹,当场死亡。
陆沉和林岚赶到时,训练室里弥漫着硝烟味。吴磊的尸体趴在操控台上,手中还握着模拟舵盘,额头的弹孔周围有火药残留,凶器是一把自制手枪,就放在旁边的椅子上,枪身上没有指纹。
“死亡时间在晚上九点左右,”林岚检查完尸体,语气凝重,“子弹从正面射入,贯穿头部,凶手应该是近距离射击,死者没有来得及反应。死者的后颈处,有一道‘时钟痕’——不是时、分、秒针,而是一个完整的时钟轮廓,刻痕手法和前几起一致,是死后刻的。”
陈默在模拟器的显示屏下面,找到了第四张白色卡片,上面写着“第四声钟响,献给未抵达的彼岸”。显示屏上,航海模拟路线停在了距离“虚拟港口”还有10海里的位置,路线图上的“航标灯”被人用红色圆圈圈了出来,旁边画着一个“问号”。
在训练室的墙角,一个老式航海钟挂在墙上,钟面显示的时间是“21:00”,和前几起案件的“12:00”“15:00”“18:00”对应。航海钟的底座上,刻着一行小字:“还差10海里”。
“‘未抵达的彼岸’对应吴磊的航海教练身份,”陆沉看着显示屏上的模拟路线,“他教的是‘抵达港口’的技巧,而凶手留下的线索是‘未抵达’。前几起的‘时、分、秒’针痕,到这变成了‘时钟痕’,可能意味着‘时间’线索已经完整,接下来要解的是‘密码’。”
林岚突然想到了什么,拿出笔记本,将前四起案件的“未完成”线索列出来:
1. 张诚案:几何题“直角”(90度)
2. 李修远案:榫卯“卯眼”(古建筑构件,对应“木”)
3. 周野案:陶坯“罗盘指针”(对应“方向”,航海中常用“北”为0度)
4. 吴磊案:航标“问号”(对应“未抵达”,距离10海里)
“这些线索单独看没什么,但连起来呢?”林岚指着笔记本,“直角90度,木,北,10海里……会不会是坐标?滨海市的经纬度是北纬39度左右,东经117度左右,90度可能是东经,‘木’在五行中对应‘东’,‘北’是纬度,10海里换算成公里,大概18.5公里。”
陈默立刻拿出地图,按林岚的思路计算:“东经90度太远了,不在滨海市范围内。如果‘直角’不是经度,而是‘时间’?90分钟等于1小时30分,‘木’对应‘3’(五行中木属3),‘北’对应‘0’(方向中北为0),10海里对应‘10’……3010?像个门牌号?”
陆沉眼睛一亮:“查滨海市门牌号包含‘3010’的地址,重点查与前几起案件职业相关的场所——学校、图书馆、陶艺坊、港口附近都要查。另外,吴磊的社交圈,有没有人既懂航海,又懂数学、古建筑、陶艺?凶手对每个死者的职业都了如指掌,不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人。”